Ⅰ 总报告
聚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1
第一节 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4
一、坚持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与情境载体串联线 ……… 5
二、服务高校人才选拔、引导高中教学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8
三、强化科学精神、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培养培育 …………… 12
四、注重思维的可视化、过程化与规范化考查 …………………… 16
五、加强情境创设的开放性、探究性与创新性 …………………… 19
第二节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引领高中育人方式变革………………………… 22
一、持续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 23
二、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变革 …………………………… 26
三、双减政策与良好教育生态构建 …………………………… 31
四、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34
第三节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39
一、新质生产力发展依靠拔尖创新人才 …………………………… 39
二、强基计划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 40
三、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 …………………………… 45
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 48
Ⅱ 政策篇
2024 年高考政策解读与 2025 年展望 …………………………………55
第一节 2024 年高考政策解读 ………………………………………………… 58
一、依据《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命制试题 …………… 60
二、坚持立德树人,加强价值引领,强化高考育人功能 ………… 64
三、突出思维品质,考查关键能力,助力创新人才培养 ………… 70
四、注重问题导向,优化情境设计,激发科学探究活力 ………… 87
五、深化考教衔接,落实课程标准,发挥正向引导作用 ………… 93
第二节 高考改革与教育理念的五重转向……………………………………… 96
一、从知识就是力量转向思维就是力量 ………………… 97
二、从知识传递转向知识建构 …………………………… 99
三、从感性顿悟转向理性规范 ………………………… 100
四、从高分低能转向高分高能 ………………………… 101
五、从授人以鱼转向授人以渔 ………………………… 102
第三节 2025 年高考内容改革展望 ………………………………………… 103
一、坚持内容改革四项原则,强化考试育人功能 ……………… 104
二、聚焦五大关键能力,促进思维品质发展 …………………… 107
三、考查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创新探究活力 …………………… 114
四、打破固化试题形式,加大跨学科设题 ……………………… 116
五、提高试题区分效度,增强差异选拔功能 …………………… 119
第四节 20202024 年高考改革重大政策解读 …………………………… 120
一、《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 …… 122
二、《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124
三、《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 …………………… 125
四、《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 127
五、《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 ………… 128
六、《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
担的意见》 …………………………………………………… 129
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
工作的指导意见》 …………………………………………… 130
八、《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 132
九、《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 ………… 134
十、《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 ……………………………… 135
十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136
十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 138
十三、《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 ……………… 140
十四、《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 … 141
十五、《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 ……… 142
十六、《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 … 142
十七、《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 … 143
十八、《直属师范大学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 145
十九、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 ………………………… 146
Ⅲ 高考实践篇
第一节 语文命题理论与实践………………………………………………… 148
一、基本情况概述 ………………………………………………… 149
二、金线:紧扣核心价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 150
三、银线:强化关键能力考查,凸显思维过程与思维品质 …… 153
四、串联线:创设多元情境,引导高阶思维能力培养 ………… 161
五、小结:新时代推动新高考,新高考助力新时代 …………… 165
第二节 数学命题理论与实践………………………………………………… 167
一、基本情况概述 ………………………………………………… 167
二、金线:加强价值引领,发挥育人功能 ……………………… 169
三、银线:坚持学科素养导向,重点考查关键能力 …………… 170
四、串联线:创设真实情境,注重学用结合 …………………… 175
五、小结:立足课程标准,强化数学思维与关键能力培养 …… 176
第三节 英语命题理论与实践………………………………………………… 180
一、基本情况概述 ………………………………………………… 180
二、金线:落实立德树人,加强价值引领 ……………………… 182
高考研究报告(2025)
三、银线:坚持素养导向,考查关键能力 ……………………… 185
四、串联线:优化情境设计,强化思维品质考查 ……………… 198
五、小结:强化关键能力考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 200
第四节 物理命题理论与实践………………………………………………… 203
一、基本情况概述 ………………………………………………… 203
二、金线:坚持立德树人,凸显价值引领 ……………………… 206
三、银线:立足知识,考查关键能力 ……………………… 208
四、串联线:创设新颖情境,注重学以致用 …………………… 225
五、小结:加强考教衔接,考查关键能力,服务创新人才培养 … 227
第五节 化学命题理论与实践………………………………………………… 229
一、基本情况概述 ………………………………………………… 229
二、金线:紧扣时代主题,弘扬核心价值 ……………………… 232
三、银线:注重学用结合,考查关键能力 ……………………… 233
四、串联线:优化情境设计,重视思维品质培养 ……………… 244
五、小结:突出关键能力考查,引导创新人才培养 …………… 246
第六节 生物命题理论与实践………………………………………………… 248
一、基本情况概述 ………………………………………………… 248
二、金线:坚持立德树人,凸显价值引领 ……………………… 249
三、银线:立足知识,考查关键能力 ……………………… 254
四、串联线:精心创设情境,实现考查目的 …………………… 264
五、小结:坚持守正出新,迎接新高考改革 …………………… 267
第七节 思想政治命题理论与实践…………………………………………… 269
一、基本情况概述 ………………………………………………… 269
二、金线:坚持立德树人,强调核心价值引领作用 …………… 270
三、银线:强化学科素养培育,聚焦关键能力考查 …………… 273
四、串联线:紧扣重大时代主题,凸显鲜活的实践情境 ……… 283
五、小结: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注重学科思维品质培养 ……… 286
第八节 历史命题理论与实践………………………………………………… 289
一、基本情况概述 ………………………………………………… 289
二、金线:加强价值引领,聚焦铸魂育人 ……………………… 292
三、银线:坚持学科素养导向,重点考查关键能力 …………… 295
四、串联线:优化情境创设,凸显学以致用 …………………… 304
五、小结:聚焦育人功能,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306
第九节 地理命题理论与实践………………………………………………… 308
一、基本情况概述 ………………………………………………… 308
二、金线:坚持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 310
三、银线:坚持学科素养导向,强化关键能力考查 …………… 314
四、串联线:优化情境创设,注重学用结合 …………………… 331
五、小结:强化关键能力考查,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 333
Ⅳ 教改篇
深入推进批判性思维教育 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335
第一节 基础教育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目标和途径…………………………… 337
一、批判性思维:习性与技能的统一 …………………………… 338
二、批判性思维素质培养目标:技能的四大运用 ……………… 340
三、批判性思维教育途径:教学法与教师培养 ………………… 341
第二节 我国批判性思维课堂转化的问题与反思…………………………… 344
一、批判性思维教学中的误区 …………………………………… 344
二、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缺口 ……………………………………… 348
三、批判性思维教学的边界 ……………………………………… 352
四、批判性思维的课堂转化是慢的艺术 …………………… 353
第三节 批判性思维与语文教学……………………………………………… 356
一、求简易,聚焦批判性思维培养要点 ………………………… 357
二、抓精粹,寻找批判性思维最佳工具 ………………………… 358
三、找结合,批判性思维在课堂自然渗透 ……………………… 361
四、探教法,批判性思维与语文深度融合 ……………………… 363
第四节 批判性思维与数学概念学习………………………………………… 366
一、基于批判性思维教学法的高中数学深度学习原理 ………… 366
二、批判性思维教学法的应用 …………………………………… 367
三、对批判性思维教学法的实践反思 …………………………… 373
第五节 批判性思维与历史研究性学习……………………………………… 374
一、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批判性思维五步法 ………………… 374
二、历史五步法教学实践案例 ……………………………… 375
第六节 批判性思维与生物教学……………………………………………… 383
一、用开放式论题发展批判性思维 ……………………………… 384
二、利用科学史教学发展批判性思维 …………………………… 385
三、通过自我评价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 388
Ⅴ 升学篇
2024 年招生考试与录取政策 ………………………………………… 391
第一节 高考报考人数、录取规模及其趋势………………………………… 394
一、2024 年高考报名人数再创新高 ……………………………… 394
二、高考报名人数未来趋势 ……………………………………… 395
三、高考录取率持续上升 ………………………………………… 397
四、职业高考与高考报名人数增长 ……………………………… 397
第二节 2024 年高考招生政策稳中有变 …………………………………… 399
一、阳光招生进一步落地 ………………………………………… 400
二、新高考改革全面实施 ………………………………………… 404
三、严格规范特殊类型招生 ……………………………………… 406
第三节 新高考招生录取模式与志愿填报 ……………………………… 408
一、掌握新老高考招录模式的差别 ……………………………… 409
二、合理制定学业生涯规划 ……………………………………… 410
三、掌握志愿填报流程与方法 …………………………………… 411
Ⅵ 影响篇
高考改革、创新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 418
第一节 高考、教育与人才选拔……………………………………………… 420
一、新中国成立后人才培养规模扩大 ……………………………421
二、高等教育制度不断完善………………………………………424
三、高考呈现蓬勃发展态势………………………………………426
第二节 高考、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 434
一、教育与经济发展 ………………………………………………434
二、教育与社会阶层流动…………………………………………450
三、教育与产业升级………………………………………………459
四、教育与科技创新………………………………………………466
五、教育与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展望………………………………469
第三节 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公平与人力资本…………………………… 471
一、引言 ……………………………………………………………472
二、文献述评和逻辑框架…………………………………………475
三、基本结果和稳健性检验 ……………………………………… 482
四、机制分析 ……………………………………………………… 490
五、进一步分析: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长期影响 ………………… 497
六、结语与政策建议 ……………………………………………… 501
第四节 高校招生均等化政策改革与生源质量提升………………………… 502
一、数据、变量与识别策略 ……………………………………… 506
二、计量结果与稳健性检验 ……………………………………… 510
三、机制检验与发现 ……………………………………………… 517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 524
第五节 高考与家庭、个人发展……………………………………………… 526
一、高考政策调整的关键举措 …………………………………… 526
二、教育与家庭决策、人的成长 ………………………………… 529
Ⅶ 评价篇
高考评价体系理论与实践……………………………………………… 533
第一节 知识、能力、价值、素养概念界定 …………………………… 538
第二节 核心价值金线贯穿命题始终 …………………………………… 542
一、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546
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爱国主义与理想信念 …… 547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549
四、坚持五育并举,引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 552
五、坚持科学与理性,激发勇于探索与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 554
第三节 能力素养银线成为考查重点 …………………………………… 558
一、信息获取与加工 ……………………………………………… 561
二、逻辑推理与论证 ……………………………………………… 565
三、科学探究与思维建模 ………………………………………… 571
四、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 ……………………………………… 576
五、语言组织与表达 ……………………………………………… 582
六、思维品质:可视化、过程化与规范化 ……………………… 585
第四节 情境载体串联线常考常新 ……………………………………… 589
一、重大现实问题与关键历史事件情境 ………………………… 591
二、生产实践与经济社会发展情境 ……………………………… 593
三、科学探究、实验探索与科技前沿情境 ……………………… 595
四、日常生活与体美劳情境 ……………………………………… 597
五、文化传统与学科史料情境 …………………………………… 599
第五节 高考改革与教育观念转换…………………………………………… 601
一、思维就是力量 ………………………………………………… 601
二、学生主体角色确立与知识建构 ……………………………… 603
三、加强理性思维与规范思维训练 ……………………………… 604
四、走出高分低能的困局 ………………………………………… 606
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606
Ⅷ 附录
附录一 高考综合改革大事记(20142024)……………………………… 608
附录二 高考综合改革经典文献目录………………………………………… 621
后 记…………………………………………………………………… 625
郑重声明………………………………………………………………… 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