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者:中国经济脊梁》以奔跑者的意向、媒体人的视角,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为读者呈现了10家国资央企在历史变革中奋勇前行的动人故事,分享了在荧幕之后,企业董事长们对于企业发展以及行业变革的思考,为读者揭开了国资央企的神秘面纱,让大家更真切、直观地感受到了企业家们的魅力与魄力。
本书撰写对象为首钢、华润、招商局、中交、中国石化、中国建科、中国建材、中国中车、中国移动、河钢10家重量级企业。本书作者、资深媒体人刘星亲自走访了这些国资央企的项目所在地,并策划、录制了一系列节目。通过搭建各种独特的节目录制场景,在制作过程中,作者与企业董事长们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入沟通与交流,呈现出了媒体人眼中,一场与企业共同前行的奔跑之旅。
1. 10家重量级企业,一场与企业共同前行的奔跑之旅
从人均半斤铁到世界第一钢铁大国,从连车轱辘都造不了到汽车产销出口世界第一,从建国初期的“贫油国”到“油气大国”,从“万国牌”的火车到高铁跑遍世界……支撑中国经济奇迹的背后,是一代代孜孜不倦、永不言弃的奔跑者们。本书记录下首钢、华润、招商局、中交、中国石化、中国建科、中国建材、中国中车、中国移动、河钢10家重量级企业,通过一个媒体人的视角,将它们在时代变革中的砥砺前行、在经济浪潮中的奋进姿态一一记录呈现。
2. 用有温度的媒体人视角,见证中国经济的崛起之路
本书作者、资深媒体人刘星曾亲自走访众多国资央企的项目所在地,并策划、录制了一系列节目。通过搭建各种独特的节目录制场景,在制作过程中,作者与企业董事长们进行了面对面的深入沟通与交流,呈现出了媒体人眼中,一场与企业共同前行的奔跑之旅。
刘星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活动部制片人。2005年加入中央电视台,2006年加入《对话》,先后在《对话》担任导演、主编、副制片人等职。同时担任《央视财经论坛》、《中国营商环境创新报告》、建党百年百集微纪录片《红色财经·信物百年》、《中国ESG(企业社会责任)发布》暨ESG榜样盛典等重点活动及大型活动负责人、总导演。先后获得“中国新闻奖”、“全国政协好新闻奖”、中央电视台“十佳编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功个人”奖、“年度先进个人”,总台“青年英才”称号等荣誉。
第一章 首钢:中国钢铁工业转型发展的缩影
第二章 华润:水润万物,生生不息的力量
第三章 招商局:向海而生, 海辽精神再发扬
第四章 中交:世界超级工程“中国造”
第五章 中石化:增长的刻度
第六章 建设科技:守望文明的力量
第七章 中国建材:材料创造美好世界
第八章 中国中车:一张奔跑的靓丽“中国名片”
第九章 中国移动:信息高点眺文明
第十章 河钢:世界钢铁的“中国时代”
后记
第一章 首钢:中国钢铁工业转型发展的缩影
从天安门城楼沿长安街往西、往西、再往西,不转弯,一路笔直往西19千米,就是首钢园。进园再行2千米多,就是首钢三号高炉。作为一名跑步爱好者,我的脑子里一下蹦出一个数字——21.0975,正好是一个半程马拉松的千米数,找机会一定要去用脚亲自量一下。
对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首钢集团”)的情感,源自跑步,源自《红色财经·信物百年》节目,源自ESG主题的节目,源自一张小小的邮票。2021年,我们在制作《红色财经·信物百年》节目时,首钢拿来的信物是“中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模型。作为一个外行,我下了不少功夫请教专家才弄明白它在钢铁行业发展中的意义,进而对首钢的行业地位有了认识。有跑友推荐京西跑步打卡地莲石湖,可以顺路跑逛首钢园,我后来去跑过几次,景色的确名不虚传。
2023年,我因为策划ESG相关的主题活动节目,算是和首钢结下了不解之缘。活动设在首钢三号高炉的9.7米高的平台,这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会场,在高炉圆形平台的四分之一扇面上搭起的会场,看上去十分大气、独具一格、极富视觉冲击力,可以说全世界都找不到第二个这样的会场。
今年(2024年)两会期间,我们要做一期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节目,邀请了首钢董事长赵民革。在沟通过程中,赵民革先生展示了龙年首日封?,不同寻常的是,其中的邮票是用钢制成的,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创产品,而是中国邮政正式发行的,完全可以和普通邮票一样邮寄使用。
从20世纪60年代的转炉,到今天的钢制邮票,从炉火熊熊、钢花四溅的钢铁工厂,到今天繁花似锦的首钢园,我讲述的首钢故事,就从这三次节目经历说起。
首钢园:开创新中国炼钢技术的新路线
在《红色财经·信物百年》里的百家国企中,来自钢铁行业的企业有三家:首钢、河钢、鞍钢。这三家“共和国的钢铁脊梁”,都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钢铁行业版图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有着百年历史的首钢,是中国最早的近代钢铁企业之一。首钢始建于1919年,当年的北洋政府组建龙烟铁矿公司,后改为石景山钢铁厂。在军阀战乱的困苦与惊扰、日本侵略者的压榨与欺辱、国民党统治的腐败与昏庸中,首钢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举步维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30年,石景山钢铁厂共生产28.6万吨生铁,还不足后来的首钢鼎盛时期半个月的产量。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首钢才获得了新生。
当初在选定信物的时候,我们一度犯了难,百年首钢不仅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伴随着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又有着不少次标志性的改革突破和技术创新,信物该从哪个时期、哪个方向、哪个类型选呢?
在和首钢团队反复地研讨沟通后,最终我们一致锁定了“中国第一座30 吨氧气顶吹转炉”作为信物。“氧气顶吹转炉”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技术名词,对钢铁行业之外的人来说,它无疑很陌生,当初我也是费了很大的劲儿,在专家深入浅出地解读后才弄明白它的原理,以及它在那个年代的意义和分量。
20世纪50年代以前,世界主流的炼钢技术路线一般采用的都是平炉炼钢法,就是用平炉以煤气或重油为燃料,在直接燃烧加热的状态下,将生铁和废钢等原料熔化并精炼成钢液的炼钢方法。当时平炉钢占世界钢产量的85%,中国的钢铁企业用的也都是这种炼钢法。
1956年秋,时任首钢前身石景山钢铁厂总工程师的安朝俊,随冶金部代表团访问苏联,了解到当时在西方国家和苏联,有一种叫“氧气顶吹转炉”的炼钢新技术。“氧气顶吹转炉”就是由顶部吹氧进行炼钢的转炉,以铁水为主原料,以纯氧作为氧化剂,靠杂质的氧化热提高钢水温度的快速炼钢法。相比之下,平炉技术不但炼钢时间长,而且燃料耗损也大。这项新炼钢技术大大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钢铁成为新中国建设中最紧缺的物资,国家计划筹建首钢新钢厂,安朝俊在上报的方案中,把“氧气顶吹转炉”新技术运用到了新钢厂的建设中。
当时在《红色财经·信物百年》节目录制的影棚里,时任首钢集团董事长张功焰对我说:“对我们钢铁行业的人来说,都知道新中国成立时钢铁行业薄弱的那段历史,我说几个数字给你感受一下。1949年,中国的全年钢产量只有15.8万吨,不到当时世界钢铁年总产量的0.1%,不够每个中国人打一把菜刀;960万平方千米土地上的铁路主干线,没有一条能够全线通车;5亿多人的一个国家,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造不出来。那时候真的是太难了,这种难,今天的年轻人无法想象,而且难的背后是一种痛,一种无法发展导致的匮乏的痛。”他们想要彻底改变这种匮乏带来的痛,安朝俊对“氧气顶吹转炉”新技术的坚持,是因为那时以他为代表的首钢人,坚信只有采用新技术降低能耗、提高效率,进行弯道超车,才能为新中国更快、更好地贡献建设所需的钢铁。
其实,在节目筹备的过程中,一开始我们并不希望选择“中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作为首钢的信物,主要有几个顾虑:一是前面提到的,我们觉得首钢发展历程中,有很多关键节点,对这一信物是否最具代表性抱有疑虑;二是这一信物太过技术化、专业化,如何让普通观众理解它背后的技术内涵,如何准确传递这一专业技术的价值和意义,这些都是难题;三是如果选择了“中国第一座30 吨氧气顶吹转炉”作为信物,那么怎么将它带到现场呈现又是一个难题。我们在节目制作中,为了有更好的呈现效果,使之更具仪式感、现场感,同时更好地传递信物的精神,希望企业可能把信物的实物带到现场,比如河钢集团董事长于勇带来的是共和国第一代劳模、钢铁工人马万水使用过的采矿工具——重达6.6千克的八角大铁锤。如果实物实在太大,那我们希望能够把实物的某个关键部件带到现场,比如鞍钢集团董事长谭成旭带来的信物是新中国第一根重型钢轨,他带到现场的实物是当初保存下来的其中一段钢轨,信物的意义是它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钢轨的历史。但首钢要带来的信物是一座转炉,体积太过巨大,而且无论截下它的哪个部件或零件,既会造成不必要的破坏,又无法以局部代替整体,从而失去了意义。
当时首钢团队给出的方案是,如果选定“中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作为信物,那么就将转炉制作成模型带到现场。实话说,我们当时不鼓励企业把信物模型带到现场,因为模型毕竟是一个替代性的物件,我们强调带原件,一方面是希望能够为观众呈现原物,另一方面也是希望“用信物讲述人”,国企的董事长出现在信物原件的旁边,能够被更好地召唤出他们的情感、情绪,而不仅仅是完成一次录制任务。
尽管在深入了解了“中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背后的故事和意义之后,最终同意了把模型带到现场的方案,但对现场的拍摄效果,我始终心里没底。
张功焰董事长此前也了解到我的顾虑,他对我说:“你知道‘中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吗?为什么我们坚持把它选为信物?这是首钢在没有购置国外任何技术装备,没有聘请任何外国专家的条件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自主创新、自主建设的当时最先进的炼钢转炉。而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引领了我国炼钢史上的一场革命,让我国钢铁行业的效率和产量实现了跃升。首钢从诞生之日起,就将改革和创新的基因深深地融入骨子里,直到现在,我们始终坚持走技术强企之路,不断推进钢铁技术进步。这就是首钢的精神,也是这件信物传承的精神。所以尽管我带来的是模型,但看到它,想到背后首钢的改革创新精神,带来的情感和震撼一点儿都不会减少。”
听了这番话,我放心之余,也很感动。这件信物背后的故事,就这样被我们完整地记录在了节目里,接下来的故事更令人振奋。
经过几十次的汇报,首钢新钢厂的建设方案终于得到了政府和专家们的认可,并被列入了新中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1964年12月24日,在首钢新钢厂的厂房里,“中国第一座30 吨氧气顶吹转炉”炼制的第一炉钢水完美出炉。自此,氧气顶吹转炉这一新技术开始在全国各大钢厂被推广运用,成为当时中国炼钢行业绝对领先的技术。
之后,包钢、鞍钢等重点钢铁企业又有一大批氧气顶吹转炉陆续建成投产,使氧气顶吹转炉成为中国炼钢工业的主力。到1998年,我国氧气顶吹转炉共有221座,氧气顶吹转炉钢产量占全年总钢产量的82.67%。直到今天,经过诸多改良发展的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还是世界主要炼钢方法。
首钢人对新技术发展的远见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正是我国自主设计建设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成功的关键。首钢发展的历程,也是在这样的精神指引下,一路向前。
改革开放后,首钢进入了大发展时期。1978年,首钢钢产量达到179万吨,成为全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从1979年开始,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放权让利”的改革,首钢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单位。首钢承包制成为当时全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典型之一,是我国工业企业改革的一面旗帜。在生产经营上,首钢相继进行了一系列建设和技术改造,新上了一批重点项目,生产规模迅速扩大。1994年,首钢钢产量达到824万吨,位列当年全国第一。在那个属于工业的时代,首钢又被称为中国钢铁的“梦工厂”。
首钢的辉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峻。当时随着首都的快速发展,位于石景山区的首钢逐渐成为城市中的一片工业孤岛,其庞大的生产规模与周边的城市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首钢的钢铁生产带来的空气、噪声等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对首都的环境质量构成了严重威胁。距离天安门仅20千米的首钢大烟囱不断向外冒出黑烟,被风一吹就飘往市区,当时甚至有了“要首都还是要首钢”的广泛讨论。
时间来到21世纪,北京申奥成功,改善北京环境的需求迫在眉睫,同时考虑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性,2005年2月18日,国家发改委经报请国务院批准,正式做出批复,原则同意首钢实施压产、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方案,并同意在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建设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钢铁联合企业,作为首钢搬迁的载体。
2010年年底,首钢北京石景山园区钢铁主流程全面停产纪录片《首钢大搬迁》曾这样描述老首钢最后一炉火熄灭的画面:“随着三号高炉熄火时爆发出的最后一股浓烟的升起,首钢在北京城区的所有涉钢系统全部停产,结束了它在首都的工业时代。压力表归零了,管道切断了,当所有的机械停止了运转,轰鸣声不再响起。”
首钢实施史无前例的大搬迁,创出从“山”到“海”的腾挪壮举。我国钢铁企业大都建在内陆铁矿资源富集地区,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及钢铁产能的扩张,钢铁企业所需的各种资源严重短缺,生产成本越发高涨。首钢大搬迁,造就了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临海而建的大型现代化钢铁基地。而位于北京石景山区的首钢园,这一20世纪末中国最大的钢铁厂,也开启了一场华丽的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