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上海市示范幼儿园多年实践,以儿童兴趣为原点,以“社会行走”“建设常态馆”“发起动态馆”三大路径为核心,系统构建融入儿童博物教育的园本课程体系。通过整合园内“三廊一馆”(常设主题廊、留白生成馆)、社区场景及云端资源,打造多维立体的博物学习场域,支持幼儿在观察、策展、分享中发展博物意识与综合素养。
书中以丰富详实的图文案例,呈现家园社协同共育、教师角色转型、过程性评价等创新实践,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从顶层设计到班本落地的可操作性指南。
本书既是对“生活即教育”理念的生动诠释,亦为新时代幼儿园课程改革与儿童博物精神启蒙提供了富有启发的实践范式。
?融合视角:,在原有课程基础上融入“博物意识”,进行创新性延展,形成更为完整、多元的教育框架,增强课程设计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路径清晰:构建了包含"社会行走-建设常态馆-发起动态馆"的完整课程实施体系,既有全园整体的顶层设计,又有班本化创新的操作细则,层层递进。
?实践导向:呈现大量真实可操作的活动案例,囊括主题活动、区角活动、家园共育活动等多领域实践样本,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图文并茂:通过丰富详实的图片和案例展示,直观呈现如何幼儿园里和儿童一起创设博物馆、博物角、博物墙,并开展形式各异的学习活动。
?社会价值:体现了学前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全民科学素养提升中的独特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推广价值。
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
——幼儿教育中的科学传播与博物精神
何 鑫
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副研究员
生态学博士,上海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识万物,正是博物之意。当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些人依靠一些方式无须再为生存所发愁时,他们中的一些人,得以将人类作为一个自然界物种的好奇心继续不断发扬,进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回顾古今中外,无论是东方古典文化中辨识万物分门别类之风,还是近代西方的博物学起源,都是人类好奇心的体现。最终,当以观察自然界的动物、植物、矿物等的博物学最终发展为探究物体更为深入的内在本质时,以物理、化学、生物学为代表的科学也终于随之产生。可以说,科学在本质上就与博物息息相关,科学教育、科学传播当然也与博物学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但是,我们很容易发现,随着年级的上升,与科学直接相关的学科教学内容很容易陷入一种愈加专业化与公式化的状态。从科学的发展脉络来看,这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仅仅以此来学习科学知识、理解一门学科,那是远远不够的。科学的本质就是认知身边的自然世界,倘若受教育者与自然世界割裂,无法体验到科学的实质,那么他所受到的科学教育一定是不完整的,也很容易在学习后被遗忘。
那么如何才能在如今的教育中更好地实现科学传播、培养博物精神呢?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在此就凸显出来。作为学龄前教育,幼儿园与中小学最大的不同就是学科之间还没有明显的分工,教育的主题内容仍然是调动身心、启发兴趣,这就为博物意识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本书作者依托多年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我们呈现的这本《园启班承:构建富有博物意识的幼儿园课程》就是幼儿园博物教育领域中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它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开拓学生在大自然中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博物精神,以及对于科学现象的好奇,从而引发进一步的求索与探究。
在全社会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普通公众对于自然保护的关注力度在提升,博物文化事实上也愈发复兴。追根溯源的话,现代博物馆的起源正是最初博物爱好者收集自然万物的好奇柜。对一个幼儿园或学校而言,完全能够利用和发挥自身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建立自然类小博物馆或者博物展厅,甚至只是建立一个与自然相关的观察角、收集角,带领孩子们进行鸟类、昆虫、植物等自然观察活动。这就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好奇柜.,在激发他们对于大自然的兴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启蒙他们的自然保护意识,也为未来的科学探究奠定基础。从更长远来看,以幼儿园为代表的校园如果能够从自身的特点出发,将科学传播与博物精神贯穿在教育体系和校园文化中,势必能够在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中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博物精神作为脉络,大自然永远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叶冠鸿,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学前教育科科长,教育硕士,上海市托幼协会理事。十余年幼儿园园长经历,任万里城实验幼儿园园长期间带领幼儿园成为上海市示范幼儿园。获全国教育系统教研先进个人、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园丁奖。曾主编教育图书《小天地 大乾坤——幼儿园室内运动游戏口袋本》。
高燕,上海市普陀区万里城实验幼儿园副园长,获上海市园丁奖、上海市金爱心教师称号 ,普陀区教育系统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学前教育学科带头人。曾获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评优二等奖,“普陀杯”教师专业能力评优活动一等奖。在专业教育杂志发表多篇文章。
【目录】
前言 “博物课程”因何而起?
第一章 启动社会行走,点燃博物热情
第一节 建教师共同体,加强协作与互助
一、 丰富教师个体体验
二、 凝聚集体教研力量
第二节 联结家园社,促进教育合力
一、组织家长社群,获认同与支持
二、基于课程需要,启动社会行走
三、基于儿童需求,启动社会行走
第三节 全园共学,明确方向
一、儿童博物教育的现状
二、基于儿童视角的博物意识教育
第二章 建设常态馆,创设园本博物环境
第一节 “三廊一馆”园级常态馆
一、“三廊”常设馆:满足持续共性的兴趣点
二、“一馆”留白馆:支持个性生成的兴趣点
第二节 类型丰富的场景互动
一、打卡日:日常互动,丰富博物体验
二、分享日:日常分享,萌发博物意识
三、 畅游日:综合展示,交流博物成果
第三章 发起动态馆,探索班本化实践模式
第一节 基于个体兴趣的班本化项目
一、模式一:由综合主题活动引发的班本化实践
二、模式二:由幼儿自发话题引发的班本化策展
三、模式三:由博物馆展品引发的班本化深度学习
第二节 基于共同任务与兴趣的主题
一、模式一:基于共同任务的班组联合展
二、模式二:基于共同兴趣的联合展
后记 凝聚在校园文化中的博物意识启蒙
儿童为本,博物为媒,从理念到实践,从顶层设计到班本创新,三大路径打造“幼儿园是座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