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的历史交汇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迎来了宝贵的历史机遇。但也要看到,逆全球化、保护主义叠加经济长周期下降改变了全球经济发展大环境,转型压力、资源约束和贸易摩擦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因此,如何寻找和培育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是关乎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抓住此轮产业变革中关键的“机会窗口”,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实现蜕变,从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此,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在“十四五”规划中,对新兴产业发展进行了专章部署,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科技创业作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连接,在产业变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此,科技创业是否具有显著的经济增长驱动效应,以及科技创业通过何种作用机制驱动经济增长成为亟待回答的重要问题。
本书基于逻辑模型构建科技创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客观赋权的熵值法计算各地区历年的科技创业综合指数,全面把握中国科技创业的状况和特征。同时,将科技创业与经济增长纳入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科技创业驱动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研究科技创业驱动经济增长的效应及动力机制。据此,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是中国科技创业呈现不均衡态势,科技创业呈东高西低分布特征,且随着时间的推进,地区间科技创业水平差距呈扩大趋势;二是从全国范围内看,科技创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增长规模,也提升了经济增长效率,但从地区来看,科技创业驱动经济增长的效应具有异质性特征;三是科技创业通过创新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就业效应三大动力机制作用于经济增长,且科技创业驱动经济增长具有动态特征,科技创业将带动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强化技术创新动能,推动产业结构变革,带动就业市场升级,从而驱动经济增长。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着眼于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
科技创业的本质是依托技术创新内核整合资源以建立新的组织形式与生产方式,从而实现技术和知识的市场价值和获取经济利益的动态过程。科技创业能够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从而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综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历次科技革命都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跃迁,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腾飞。究其根本,主要是科技革命所催生的新兴企业成为经济系统内经济结构深层次变革的内生力量,不断释放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当前,全球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的历史交汇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迎来了宝贵的历史机遇。但也要看到,逆全球化、保护主义叠加经济长周期下降改变了全球经济发展大环境,转型压力、资源约束和贸易摩擦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因此,如何寻找和培育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是关乎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抓住此轮产业变革中关键的“机会窗口”,将会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实现蜕变,从而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为此,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的政策,在“十四五”规划中,对新兴产业发展进行了专章部署,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科技创业作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连接,在产业变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此,科技创业是否具有显著的经济增长驱动效应,以及科技创业通过何种作用机制驱动经济增长成为亟待回答的重要问题。
本书基于逻辑模型构建科技创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客观赋权的熵值法计算各地区历年的科技创业综合指数,全面把握中国科技创业的状况和特征。同时,将科技创业与经济增长纳入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科技创业驱动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研究科技创业驱动经济增长的效应及动力机制。据此,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是中国科技创业呈现不均衡态势,科技创业呈东高西低分布特征,且随着时间的推进,地区间科技创业水平差距呈扩大趋势;二是从全国范围内看,科技创业不仅促进了经济增长规模,也提升了经济增长效率,但从地区来看,科技创业驱动经济增长的效应具有异质性特征;三是科技创业通过创新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就业效应三大动力机制作用于经济增长,且科技创业驱动经济增长具有动态特征,科技创业将带动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强化技术创新动能,推动产业结构变革,带动就业市场升级,从而驱动经济增长。
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推动科技创业发展是持续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是抓住产业变革机遇、不断增强经济韧性和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客观需要,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助推中国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脱颖而出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作用。
上海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学专业博士,现任职于贵州医科大学。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卫生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主持省厅级科学研究项目多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多项;在CSSCI、中文核心期刊和其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参与撰写著作一部。研究成果获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九届(2021)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第1章?绪?论
1.1?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研究意义
1.2.1?现实意义
1.2.2?理论意义
1.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研究思路
1.3.2?研究方法
1.3.3?技术路线
1.4?研究内容
1.5?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科技创业的内涵、特征与影响因素
2.1.2?科技创业与新型经济形态研究
2.1.3?科技创业与经济增长的研究
2.1.4?创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式
2.1.5?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评述
2.2?科技创业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梳理
2.2.1?创业理论
2.2.2?熊彼特创业理论
2.2.3?新经济增长理论
2.2.4?创业经济增长理论
2.2.5?科技创业经济发展理论
2.3?本章小结
第3章 科技创业驱动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与动力机制分析
3.1?科技创业驱动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推理
3.2?科技创业驱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分析
3.2.1?科技创业驱动经济增长的创新效应
3.2.2?科技创业驱动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效应
3.2.3?科技创业驱动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
3.3?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科技创业的度量及分布特征
4.1?基于逻辑模型构建科技创业评价框架
4.1.1?科技创业评价框架的构建思路
4.1.2?理论基础——逻辑模型
4.1.3?基于逻辑模型的科技创业评价框架设计
4.1.4?基于逻辑模型的科技创业评价框架的特征
4.2?科技创业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4.2.1?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4.2.2?科技创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4.2.3?科技创业一级指标的具体说明
4.2.4?相关数据来源及说明
4.3?基于熵值法测算科技创业水平
4.3.1?熵值法简介
4.3.2?科技创业指数计算
4.4?中国科技创业的演进阶段及特征
4.4.1?中国科技创业的演进阶段
4.4.2?中国科技创业的空间分布特征
4.4.3?中国科技创业的动态演化特征——基于核密度估计
4.5?本章小结
第5章 科技创业驱动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5.1?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5.1.1?基本模型构建
5.1.2?变量选择
5.1.3?数据来源与统计描述
5.2?估计方法选择与内生性控制
5.2.1?估计方法选择
5.2.2?内生性控制
5.3?实证结果分析
5.3.1?总体样本实证回归结果
5.3.2?稳健性检验及结果分析
5.3.3?异质性检验及结果分析
5.3.4?进一步研究:经济集聚影响科技创业驱动经济增长效应的
演化特征135
5.4?本章小结
第6章 科技创业驱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基于中介效应检验
6.1 科技创业驱动经济增长的创新效应动力机制
6.1.1?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6.1.2?内生性控制与估计方法选择
6.1.3?实证结果分析
6.2 科技创业驱动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效应动力机制
6.2.1?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6.2.2?内生性控制与估计方法选择
6.2.3?实证结果分析
6.3 科技创业驱动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动力机制
6.3.1?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6.3.2?内生性控制与估计方法选择
6.3.3?实证结果分析
6.4 创新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就业效应影响经济增长的多重动力机制
研究189
6.4.1?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6.4.2?实证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科技创业驱动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研究
7.1 科技创业、创新效应驱动经济增长的动态研究
7.1.1?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7.1.2?实证分析
7.2?科技创业、产业结构效应驱动经济增长的动态研究
7.2.1?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7.2.2?实证结果分析
7.3?科技创业、就业效应驱动经济增长的动态研究
7.3.1?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7.3.2?实证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启示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以家庭为单位的经济组织长期以小农生产模式为主,依靠简单劳动工具和劳动重复投入的生产方式创造财富,生产力水平极低。因此,在工业革命以前,世界经济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呈现出低水平的收敛特征。进入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开启了第一次科技革命,此次科技创新对人类持续几千年的传统生产方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变革,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突破了世界经济长期停滞状态,西方国家经济迅速腾飞。之后相继产生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不断催生新的经济组织,改造传统的产业和孕育新兴产业,实现了人类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