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基础篇、疾病篇和进展篇,基础篇涉及胃肠道的解剖和生理病理,功能性胃肠病的定义、流行病学、病因病机、常见临床表现、相关检查、诊断和中西医治疗等;疾病篇选取10种常见代表性疾病(功能性烧心;癔球证;功能性吞咽困难;功能性消化不良;嗳气症;恶心和呕吐症: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泻;功能性腹胀),分述其定义、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名医经验等;进展篇包括功能性胃肠病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以及近年来发布的诊疗指南和共识意见介绍。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岐黄学者,江苏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之星。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先后主持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中医行业科研专项等多项国家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目录
上篇基础篇
第一章定义和流行病学2
第一节定义2
第二节流行病学4
第二章病理机制7
第一节动力异常7
第二节内脏高敏感8
第三节黏膜屏障受损和免疫失衡8
第四节肠道菌群紊乱9
第五节神经心理异常10
第六节脑肠轴11
第七节低度炎症和环境因素12
第三章相关检查16
第一节内镜16
第二节压力测定19
第三节pH监测21
第四节胃排空22
第五节胃容受性23
第六节胃电图24
第七节结肠传输时间25
第八节球囊逼出试验26
第九节排粪造影27
第四章诊断与治疗30
第一节西医诊断30
第二节西医治疗32
第三节中医治则治法34
中篇疾病篇
第五章功能性烧心40
第一节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40
第二节西医诊断和鉴别诊断41
第三节中医诊断和常见证型43
第四节西医治疗44
第五节中医治疗44
第六节中西医结合治疗46
第七节名医经验47
第六章癔球症49
第一节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49
第二节西医诊断和鉴别诊断50
第三节中医诊断和常见证型52
第四节西医治疗53
第五节中医治疗54
第六节中西医结合治疗56
第七节名医经验56
第七章功能性吞咽困难59
第一节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59
第二节西医诊断和鉴别诊断60
第三节中医诊断和常见证型62
第四节西医治疗63
第五节中医治疗65
第六节中西医结合治疗67
第七节名医经验68
第八章功能性消化不良72
第一节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72
第二节西医诊断和鉴别诊断73
第三节中医诊断和常见证型74
第四节西医治疗76
第五节中医治疗78
第六节中西医结合治疗82
第七节名医经验83
第九章嗳气症87
第一节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87
第二节西医诊断和鉴别诊断88
第三节中医诊断和常见证型89
第四节西医治疗91
第五节中医治疗92
第六节中西医结合治疗94
第七节名医经验96
第十章恶心和呕吐症98
第一节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98
第二节西医诊断和鉴别诊断100
第三节中医诊断和常见证型103
第四节西医治疗104
第五节中医治疗105
第六节中西医结合治疗108
第七节名医经验108
第十一章肠易激综合征111
第一节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111
第二节西医诊断和鉴别诊断114
第三节中医诊断和常见证型117
第四节西医治疗119
第五节中医治疗121
第六节中西医结合治疗125
第七节名医经验126
第十二章功能性便秘129
第一节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129
第二节西医诊断和鉴别诊断131
第三节中医诊断和常见证型133
第四节西医治疗134
第五节中医治疗136
第六节中西医结合治疗139
第七节名医经验140
第十三章功能性腹泻144
第一节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144
第二节西医诊断和鉴别诊断145
第三节中医诊断和常见证型147
第四节西医治疗148
第五节中医治疗150
第六节中西医结合治疗153
第七节名医经验154
第十四章功能性腹胀157
第一节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157
第二节西医诊断和鉴别诊断158
第三节中医诊断和常见证型159
第四节西医治疗160
第五节中医治疗161
第六节中西医结合治疗164
第七节名医经验165
下篇进展篇
第十五章临床研究进展168
第一节新药临床试验与评价方法168
第二节临床循证研究进展171
第十六章基础研究进展180
第一节动物模型的制备与应用180
第二节发病机制研究184
第三节中医药治疗机制研究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