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创新方法与实践》以交互设计的创新理论方法为重点,配合设计实践案例的介绍,全面讲解了与交互设计领域相关的各方面知识,包括:交互设计学科的核心学习方向;用户体验、用户研究、信息设计、交互设计等分支方向的理论方法与案例分析;如何在具体情境中应用相应知识点的交互设计实践指导;进行学术研究、论文阅读与写作的方法;各个知识点的历史发展脉络、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可能性。
全书共分8章,可以分成3部分。第一部分(第1章)是学科基础,系统地介绍了交互设计学科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和入门知识。第二部分(第2~6章)是创新理论与实践,从用户研究、信息设计、用户体验、交互设计、原型与评价5个方面的前沿知识点出发,通过具体案例讲解如何将理论转化为设计应用实践。第三部分是(第7、8章)前沿与研究,介绍了交互设计相关的未来趋势探讨、研究方法及论文写作。全书每章都包含知识点介绍、案例分析、课后练习,能够有效地帮助读者吸收全书知识。
《交互设计创新方法与实践》适合作为高等院校交互设计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希望了解交互设计或与交互设计工作相关的广大学生、开发人员、设计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参考。
本书特色
? 《交互设计创新方法与实践》从交互设计相关的理论、方法和趋势出发,涵盖了几乎所有与交互设计相关的知识,并通过一系列设计实践与学术研究方法的介绍,为读者将来深入学习提供了方向。
? 作为一部教材,《交互设计创新方法与实践》除了翔实地介绍交互设计学科 的系统化设计知识点,还侧重于通过理论案例实践的学习流程,帮助读者建立设计思维、创新思维,并能够指导设计团队的设计过程推进,帮助读者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团队设计项目中。
? 《交互设计创新方法与实践》除了介绍交互设计的技能,还将通过设计伦理案例的相关分析让读者了解如何才能将社会责任融入设计,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创新发展的理念,以正确的方式运用交互设计技能。
读者人群
《交互设计创新方法与实践》适合作为高等院校交互设计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希望了解交互设计或与交互设计工作相关的广大学生、开发人员、设计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参考。
交互设计的历史
1984年,Bill Moggridge第一次提出了交互设计这一概念,但在这之前,交互设计早已经悄然发展了起来,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思维模式早已被广泛运用。早在1962年,在图形界面还没问世,计算机刚起步发展时,研究者就开始思考人与计算机的人机互动关系了,提出了人机交流、协作和学习的新方式。当时提出的关键概念是协作,系统与人之间,甚至是系统与系统之间都具有社会结构,而不只是机械结构。
1963年,Ivan Sutherland 向 MIT 提交的博士论文中介绍了自己编写的计算机程序Sketchpad,这是第一个图形化的计算机程序,Ivan Sutherland 也因此成为图形界面的始祖。1964年,Douglas Engelbart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鼠标的原型,极大地改变了人与计算机的互动关系。2007年1月9日,Apple公司推出iPhone第一代,其中的触控交互让手机的操作性有了质的提升。乔布斯通过映射真实物理世界的操作习惯,把iPhone的各种界面、控件进行了符合人们下意识习惯的交互设计,极大地提升了智能设备的易用性,降低了学习门槛。
如今的交互设计是什么
卡内基梅隆大学是全球最早开设交互设计学科的院校,最初,人们对于交互设计的认知比较狭隘,院校把关注点仅仅放在了计算机软件和网页的屏幕界面设计上。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种输入输出设备被发明出来,硬件和软件、设备和用户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卡内基梅隆大学将交互设计、通信规划和信息设计3个专业合并起来,合并为MDes专业,用于研究人类、系统、自然的互动关系。
而清华大学的交互设计体系以文理交叉、艺术与技术结合为主要教学特色,培养具有艺术、技术、传媒等综合知识背景的人才。在教学与实践中注重设计思维、策划管理、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与知名企业紧密合作,以项目驱动的方式开展相关的课程教学和课题实践活动。
如今,交互设计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多种交叉的学科,结合了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它的核心是了解用户和场景,并能够用合理的思维方法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它的目的是从用户体验出发,为了创造人们的美好生活而对产品、环境进行各方面的设计优化。因此,通过交互设计的思路与方法能够解决许多类型的问题。如今,不仅是设计学院的学生在学习交互设计,许多来自其他方向的学生、研究者、从业者也在积极了解这门学科。然而,交互设计学科的概念比较广泛,它由来自设计学的不同知识点组成,相关的知识点包括信息设计(如信息架构、信息美学等)、用户体验设计(如用户体验要素、心流体验、协同体验等)、设计流程、设计框架、批判性思考与设计、人机交互等,对于入门者来说较难找到开始学习的方向。
《交互设计创新方法与实践》所包含的内容
《交互设计创新方法与实践》从交互设计相关的理论、方法和趋势出发,涵盖了几乎所有与交互设计相关的知识,并通过一系列设计实践与学术研究方法的介绍,为读者将来深入学习提供了方向。《交互设计创新方法与实践》内容包括:①交互设计学科入门的核心学习方向;②用户体验、用户研究、信息设计、交互设计等概念的介绍与案例分析;③在具体情境中应用相应知识点的交互设计实践指导;④进行相关学术研究、论文阅读、论文写作的方法;⑤交互设计的历史发展脉络、未来发展趋势及可能性。
作为一部教材,《交互设计创新方法与实践》除了翔实地介绍交互设计学科 的系统化设计知识点,还侧重于通过理论案例实践的学习流程,帮助读者建立设计思维、创新思维,并能够指导设计团队的设计过程推进,帮助读者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团队设计项目中。读者通过教材的学习,能够提高设计水平和综合素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此外,《交互设计创新方法与实践》还提供了开展交互设计相关学术研究的论文阅读、写作的方法,为学生未来深入研究该学科提供指引。
除此以外,《交互设计创新方法与实践》还针对设计伦理问题展开讨论。当我们用交互设计的方法去改变人与人、人与产品、人与环境的关系时,不免会涉及社会责任的问题。因此本教材除了介绍交互设计的技能,还将通过设计伦理案例的相关分析让读者了解如何才能将社会责任融入设计,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创新发展的理念,以正确的方式运用交互设计技能。
编者
2024年11月
付志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华人华侨人机交互协会(ICACHI)会长,全球设计未来网络(GDFN)联合发起人,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委会秘书长。研究方向涵盖智能交互、设计未来、智慧城市与服务设计,入选2024中国知网高被引学者TOP 1%。主持国家艺术基金、科技部、 等科研项目,策展北京国际设计周未来图景展。出版《Smart Cities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Digital Futures in HCI》《设计思维工具手册》等著作。主要承担智能交互设计、思辨设计、产品与服务设计课程,课程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及清华大学精品课程。
赵季儒,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读博士,曾就职于华为2012实验室。近三年在SSCI、EI、IASDR、HCII等学术期刊与国际会议多次发表论文。参与ChineseCHI、北京国际设计周主题论坛/主题展览、设计未来国际会议等多项大会及展览的组委会、统筹、主持工作。
第1章?历史与理论交互设计的基本定义、概念与研究方向
1.1?什么是设计
1.1.1?不同学者对设计的定义
1.1.2?设计初体验课程讨论
1.2?交互设计概念
1.2.1?交互初体验案例解析
1.2.2?交互设计定义
1.3?交互设计学科的发展史
1.3.1?人机交互的历史发展
1.3.2?交互设计学科发展过程
1.3.3?交互设计知识结构
1.3.4?交互设计的新领域与新机会
1.4?知识图谱
1.4.1?Cite Space
1.4.2?Connected Papers
1.4.3?Research Rabbit
1.5?课程安排
1.6?作业/反思
第2章?用户研究以用户为中心开展设计分析,找出问题与需求
2.1?用户研究概念与发展
2.2?用户研究基本方法
2.2.1?直接讲故事
2.2.2?访谈
2.2.3?问卷调查
2.2.4?眼动追踪
2.2.5?可用性测试
2.2.6?A/B测试
2.3?深入了解用户群体:民族志方法
2.3.1?民族志概述
2.3.2?民族志与交互设计
2.3.3?民族志常见的问题
2.4?到社区中开展行动研究
2.4.1?行动研究概述
2.4.2?行动研究的开展
2.5?在线用户研究:网络社区
2.5.1?将网络社区作为研究平台
2.5.2?网络社区的挑战与风险
2.5.3?基于网络平台的研究案例
2.6?用户研究在设计中的应用
2.7?作业/反思
第3章?信息设计信息的处理、分析、架构和表现
3.1?信息设计
3.1.1?信息设计的历史
3.1.2?信息设计概述
3.1.3?生活中的信息设计
3.2?信息设计方法
3.2.1?视觉叙事
3.2.2?信息图形
3.2.3?图形与文字的结合
3.2.4?动态表达
3.2.5?多媒体叙事
3.2.6?交互装置
3.3?信息架构
3.3.1?信息架构的定义
3.3.2?信息架构的分析
3.3.3?信息架构的表现
3.4?将信息用于交互设计研究扎根理论
3.4.1?扎根理论概述
3.4.2?扎根理论的历史起源
3.4.3?扎根理论方法作为认识的方式
3.4.4?扎根理论的实践方法
3.4.5?扎根理论在交互设计领域的应用
3.5?课堂练习
3.6?作业/反思
第4章?用户体验将体验作为核心原则开展交互设计
4.1?日常生活中的体验
4.2?体验设计介绍
4.2.1?体验的定义
4.2.2?体验的特点
4.2.3?体验的评价
4.2.4?用户体验要素
4.3?为用户体验而设计
4.3.1?设计的3个层面
4.3.2?设计心理学
4.3.3?情感化设计
4.4?协同体验
4.4.1?体验与社会化
4.4.2?协同体验概述
4.4.3?案例分析
4.5?心流
4.5.1?心流的概念
4.5.2?心流与体验
4.5.3?打造心流
4.6?经典案例解析
4.6.1?体验分析工具体验之环
4.6.2?经典案例1:Apple(苹果)
4.6.3?经典案例2:Starbucks(星巴克)
4.7?课堂练习:体验产品
4.8?作业/反思
4.8.1?课堂练习完善
4.8.2?产品搜集分析
第5章?交互设计交互设计的基本流程、方法与实践开展
5.1?设计流程
5.1.1?双钻模型
5.1.2?设计思维
5.2?与交互设计相关的著名设计公司
5.3?设计思维工具
5.3.1?为什么要使用设计思维工具
5.3.2?如何选用设计思维工具
5.3.3?常用设计思维工具简介
5.4?设计模式
5.4.1?设计模式的特点
5.4.2?软件界面交互设计模式
5.4.3?混合现实交互设计模式
5.5?界面交互设计
5.5.1?设计语言
5.5.2?交互设计原则
5.5.3?常用的设计规范案例
5.6?作业/反思
第6章?原型与评价通过制作设计原型进行验证与评价
6.1?设计原型
6.1.1?设计原型的基本方法
6.1.2?体验原型
6.1.3?体验原型的方法:角色扮演与身体风暴
6.2?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实验性研究
6.2.1?实验性研究概述
6.2.2?实验性研究的优点与局限
6.2.3?实验性研究的组成
6.2.4?实验性研究的设计
6.3?方案评估:回溯性研究
6.3.1?回溯性研究介绍
6.3.2?回溯性研究方法
6.3.3?回溯性研究的时间维度
6.3.4?回溯性研究的评估
第7章?拓展与创新科技、社会、文化如何影响设计
7.1?设计与科技
7.1.1?设计的3种类型
7.1.2?计算设计
7.1.3?新技术下的交互设计
7.2?设计与社会
7.2.1?设计伦理
7.2.2?设计与全球化
7.3?设计与未来
7.3.1?批判性设计
7.3.2?思辨性设计
7.3.3?设计未来
7.4?作业/反思
第8章?如何开展学术研究设计类论文阅读与写作方法
8.1?研究准备:论文阅读
8.1.1?为什么要进行论文阅读
8.1.2?如何找到合适的论文
8.1.3?论文阅读方法
8.1.4?论文阅读报告
8.2?开展研究与论文写作
8.2.1?开展设计研究前需要培养的能力
8.2.2?论文结构与写作要点:设计研究的基本组成
8.3?作业/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