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女林徽因《中国建筑常识》|才女建筑师笔下的东方美学 重现被遗忘的工匠女性
定 价:56 元
《中国建筑常识》是中国现代学术名著撷珍丛书中的一部,精心选取林徽因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内容丰富,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内容包括建筑特征与理念、建筑发展历史、重要建筑类型、建筑构造与构件等,既系统梳理中国建筑从远古到民国的发展脉络,又详细介绍宫殿、佛寺、园林等重要建筑类型。书中亦附有专业图表,图文并茂,入之深而出之显,既可作为建筑研究者的参考书,亦可成为普通读者的入门读物。
?人文视角与诗意启蒙:以诗性哲思解构木石史诗,将梁柱斗拱升华为凝固的诗歌。以文学笔触激活建筑生命,在飞檐藻井间探寻东方美学密码,为硬核建筑知识注入人文温度与审美启蒙。
?跨纬度文明解码:以建筑为文明切片,揭示柱础纹饰中的宇宙观、庭院布局里的伦理秩序,构建建筑史与思想史的双重叙事。
?女性学者的凝视:开创性以女性视角重审营造传统,细腻剖析彩画釉色中的情感表达,在月梁阑额间发现被历史遮蔽的工匠智慧。以建筑人类学笔法,平衡学术严谨性与叙事灵动性。
?文化遗产觉醒先声:以散文式考证唤醒民族建筑记忆。其建筑可阅读理念突破学科壁垒,将学术研究转化为大众文化养料,为后世建筑保护运动埋下思想火种,至今仍在城乡更新中回响。
林徽因的《中国建筑常识》是一部以诗意笔触解码东方营造智慧的经典之作,更是中国现代建筑学科的奠基性文本。作为中国首位系统研究传统建筑的女性学者,林徽因以独特的跨界视角,将建筑学、美学、文学与人类学熔铸一体,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濒危的中国建筑文化基因谱写了一部石头的史诗。
全书以科学实证为筋骨,以人文哲思为血脉。作者耗时十余年踏访上千处古建遗存,从五台山佛光寺的唐代斗拱到苏州园林的文人窗棂,从山西大院的伦理空间到紫禁城的礼制轴线,通过文献 实物双重印证的研究方法,首次系统梳理了中国建筑的形制演变与技术逻辑。她破解了《营造法式》中举折侧脚等晦涩术语的密码,更以田野考察还原建筑背后的文明图景:歇山顶的曲线暗合儒家礼乐秩序,藻井的星辰纹饰映射古人宇宙观,雀替上的卷草纹则藏着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这些论述不仅填补了建筑史研究的空白,更将冷硬的木石结构升华为凝固的诗歌。
区别于传统建筑史的宏大叙事,林徽因的笔触浸润着新月派诗人的美学自觉。她以斗拱如云中天宫飞檐走兽似凝固音符等意象化解学术艰深,让梁架斗拱的力学之美与《诗经》《楚辞》的文学传统遥相呼应。这种诗意学术的书写,既是对建筑技术的理性剖析,更是对东方美学的感性启蒙。
《中国建筑常识》超越了单纯的建筑学论著,它是一部用木石砖瓦写就的文明启示录。在林徽因笔下,建筑既是技术的结晶,更是民族记忆的容器、美学的载体与生存哲学的具象化。这部问世近一个世纪的经典,依然以其跨越学科的人文精神、诗性智慧与文化担当,持续叩击着当代城乡建设的命题真正的传统传承,绝非对古建的标本式封存,而是让千年营造智慧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中焕发新生。
林徽因(19041955),建筑学家、诗人、作家。曾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的设计。与梁思成共同创立东北大学建筑系,奠定了中国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的基础。1949年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讲授《中国建筑史》课程。曾任中国建筑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建筑研究委员会委员等。文学作品有诗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和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第一章 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 001
第二章 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 019
022 第一阶段从远古到殷
026 第二阶段西周到春秋·战国
032 第三阶段秦·汉·三国
038 第四阶段晋·南北朝·隋
042 第五阶段唐·五代·辽
049 第六阶段两宋到金·元
056 第七阶段明·清两朝和旧中国时期
062 结 论
第三章 祖国的建筑传统与当前的建设问题 065
第四章 宋·辽·金部分 075
076 第一节 北宋之宫殿、苑囿、寺观、都市
094 第二节 辽之都市及宫殿
099 第三节 金之都市宫殿佛寺
106 第四节 南宋之临安
第五章 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117
119 我们的祖先选择了这个地址
121 北京城近千年来的四次改建
125 北京的水源全城的生命线
127 北京的城市格式中轴线的特征
129 北京的交通系统及街道系统
131 北京城的土地使用分区
133 北京城是一个具有计划性的整体
136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这庞大的伟大的杰作
第六章 我们的首都 139
140 中山堂
142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
144 故宫三大殿
146 北海公园
148 天 坛
150 颐和园
154 天宁寺塔
156 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
168 北京近郊的三座金刚宝座塔
170 鼓楼、钟楼和什刹海
172 雍和宫
174 故 宫
177 附录一 平郊建筑杂录
188 附录二 平郊建筑杂录(续)
201 附录三 谈北京的几个文物建筑
第七章 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 213
217 洞 名
219 洞的平面及其建造年代
224 石窟的源流问题
225 石刻中所表现的建筑形式
232 石刻中所见建筑部分
235 石刻的飞仙
237 云冈石刻中装饰花纹及色彩
239 窟前的附属建筑
243 结 论
第八章 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 247
249 汾阳县峪道河龙天庙
253 汾阳县大相村崇胜寺
258 汾阳县杏花村国宁寺
259 汾阳县小相村灵岩寺
261 文水县开栅镇圣母庙
263 文水县文庙
264 孝义县吴屯村东岳庙
265 霍县太清观
266 霍县文庙
268 霍县东福昌寺
269 霍县西福昌寺
270 霍县火星圣母庙
271 霍县县政府大堂
272 霍县北门外桥及铁牛
272 赵城县侯村女娲庙
274 赵城县广胜寺下寺
279 赵城县广胜寺上寺
285 赵城县广胜寺明应王殿
286 赵城县霍山中镇庙
288 太原县晋祠
293 山西民居
297 结 论
第九章 敦煌边饰初步研究 299
314 北魏的忍冬草叶纹和唐卷草纹
附录 中国建筑彩画图案·序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