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弗朗西斯科,我喜欢自己的名字。我时不时会为了迎合别人而做一些自己不情愿的事情:踢自己不喜欢的足球,跟其他男孩一起戏弄女孩子,把自己喜欢的粉红色改口说成红色……我发现,当我违心地做一些事情时,我的名字会慢慢消失。
有一次,我无意中发现坚持做自己的快乐:我不需要被所有人喜欢,可以只跟合得来的人做朋友;想哭的时候可以流泪,眼泪滑过脸颊总好过藏在心里;我还学会了守护朋友,学会说不……
哪怕做自己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舆论主流,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依然或多或少地有过违心地附和别人、失去自己的声音的时刻。就像这本《我就是我》的小主角,他每违心附和别人一次,就失去自己名字的一部分,次数多了,他就成了一个没有名字的透明人。幸运的是,当他坚持自己的想法时,名字又回来了。作者以孩子更容易理解的名字代表相对抽象的概念个性,以一种直观的方式让孩子了解做自己的重要性。
通常情况下,总是成年人在思考如何教育孩子,而在这本书里,作者选择让孩子给成年人来上一课。做自己不是靠喊口号,而是靠勇敢的行动,或许,我们成年人也该从孩子身上多学点东西。
巴蒂斯特·博利厄是一名全科医生,也是法国近10年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2012年,他在图卢兹一家医院实习的时候,开始在网上撰写博客。他以或幽默、或温暖、或犀利、或哀婉的文字描述自己的实习经历和急诊室同事的生活。如今,巴蒂斯特成功跻身法国国民级作家之列,博客粉丝数超过800万,接近法国人口的12%。
2015年,他出版第一部小说《就这样:1001次急救》并获得巨大成功,随后推出多部小说和诗集,并获得多项国际大奖:
在黑暗中阅读大奖
中学生地中海大奖
国家药学会文学大奖
郎特诺童书奖
巴贝利奥年度童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