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绿色转型背景下的社会生态抗逆力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雾霾”为主要特征的大气污染日益成为我国重要的环境挑战。地理毗邻与空气流动使大气污染呈现出区域性特征,其中尤以京津冀地区表现最为突出。“打赢蓝天保卫战”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战略意义。政策压力之下,京津冀地区同时面临过剩产能化解和大气污染治理的艰巨任务。本书将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融入生态抗逆力框架,提出“社会生态抗逆力”概念和函数表达式,并揭示了其生成机制。即:在群体所处的社会生态系统内,关注他们依赖于自身优劣势资源(作为个体特质)与环境互动关系(P-E)、环境所存在的意义系统(M)和产生的机会结构(O)三者在某个时间周期内的彼此交互,以此发现系统内社会生态抗逆力的生成机制。不同于基于个体特质优势的抗逆力理论,社会生态抗逆力更加聚焦于个体所处的社会生态系统对抗逆力的构建作用。同时,区别于基于整个复杂系统的生态抗逆力理论,社会生态抗逆力研究试图展示一条先对抗逆力进行系统内的分层(本书中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观察,然后再对抗逆结果进行叠加呈现的研究路径。此外,把逆境时间作为系统因子予以明确,以识别重要时间节点上和过程中的抗逆力行为,使社会生态抗逆力呈现出动态性和过程性特点。
本书对绿色转型政策引发的思考概述如下:抗逆力研究不仅要关注个体的努力,更要重视群体所置身的社区、工作场域、当地政府和社会其他群体等外部力量给予的支持保护,为个体创造一个更易于适应的环境,对逆境中的群体所处的环境进行充分“修改”,以消除威胁其发展的条件,促进个体持续有效地抵抗逆境。从政策伦理角度,在制定政策措施和干预行动计划时,要注重把握个体与中观、宏观层面各社会主体的相互作用。面对长期的挑战,增强抗逆力所处社会生态系统的理解,有助于政府机构开展地区规划和能力建设干预。在政策决策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宽容,必须要权衡多重目标,不能片面强调效率和直接收益;同时需要将类似于绿色转型的受影响群体这样的社会成本,纳入制定绿色转型政策的视角。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