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唐五代之后梵文、藏文、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八思巴文等文字与汉字的对音资料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从唐五代汉语西北方音到元明时期北方话的诸多声韵规律和音值,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汉语韵书《切韵》和《中原音韵》等汉字归类字书之不足。从学理上分析了历史上汉语的各种民族“变体”,为明确汉语与民族语的接触情况、现代汉语通语形成的历史、汉语方言语音层次提供宝贵材料。所提出的“番式”汉语的理论在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为利用对音资料解决古代民族语拟音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孙伯君,1966年生于河北。先后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5年10月-2007年10月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6月至今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文字文献研究室主任,二级研究员。2020年10月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长城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民族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民族语文》杂志编委。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团队项目“中国社科院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团队”首席专家,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大科技工程“中华字库”工程技术团队成员,第18包技术负责人、19包民族所项目负责人。曾受聘为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巴黎第五大学)历史语言学系客座导师。已出版《金代女真语》等专著八部(包括合著四部),编著三种9册。在《中国语文》《民族研究》《世界民族》《民族语文》《方言》《中华文史论丛》《文献》《语言研究》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