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针对离子型稀土矿区地下水污染问题,以某离子型稀土历史遗留矿区为试点区域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研究及应用,内容包括离子型稀土资源概况、离子型稀土矿区地下水污染、稀土矿区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以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矿区地质条件调查,矿区地下水污染分析,矿区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研究,矿区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应用,以及总结与展望等。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针对性和工程实用性,可供从事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等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罗育池,博士,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工,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库专家,生态环境部地下水污染防治专家库专家,主要从事从事战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水环境法规政策与标准制定、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等工作。 主持或参与省部级、市厅级科研项目和地方法规与标准制修订项目20余项,包括《广东省水污染防治条例立法研究》《广东省地下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编制研究》《广东省地下水生态环境保护评估及水质保障》《珠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分与风险管控对策研究》;在国内外专业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4部;研究成果获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广东省优秀工程咨询(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优秀示范工程1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第1章 绪论
1.1 离子型稀土资源概况 2
1.1.1 资源分布特点 2
1.1.2 开采工艺技术 7
1.1.3 开发利用状况 10
1.2 离子型稀土矿区地下水污染 11
1.2.1 稀土开采环境影响 11
1.2.2 地下水污染及危害 13
1.3 稀土矿区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 16
1.3.1 抽出处理技术 17
1.3.2 可渗透反应墙技术 21
1.3.3 原位化学修复技术 23
1.3.4 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 26
1.3.5 植物修复技术 28
1.3.6 原位阻隔技术 31
1.3.7 监测自然衰减技术 33
1.4 稀土矿区地下水污染修复问题与挑战 35
1.4.1 存在的现实问题 35
1.4.2 面临的技术挑战 36
第2章 矿区地质条件调查
2.1 调查概述 38
2.1.1 调查范围 38
2.1.2 调查目的 39
2.1.3 调查方法 40
2.1.4 调查成果 41
2.2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45
2.2.1 地层岩性 45
2.2.2 地质构造 48
2.3 水文地质条件 49
2.3.1 地下水类型 49
2.3.2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 51
2.3.3 地下水动态特征 51
2.3.4 包气带特征 52
2.3.5 地下水化学特征 53
2.3.6 地下水流模拟 54
2.4 工程地质条件 63
2.4.1 岩土层划分及力学性质 64
2.4.2 岩土工程地质评价 67
第3章 矿区地下水污染分析
3.1 区域环境质量现状 70
3.1.1 环境质量目标 70
3.1.2 环境质量现状 70
3.2 地下水污染来源 77
3.2.1 矿区内部污染源 77
3.2.2 矿区周边污染源 78
3.3 地下水污染状况 79
3.3.1 环境质量监测 79
3.3.2 地下水质量评价 86
3.3.3 地下水污染评价 91
3.4 地下水污染特征 97
3.4.1 平面分布特征 97
3.4.2 沿程分布特征 102
3.5 地下水污染成因 103
3.5.1 水-土相互作用分析 104
3.5.2 水文地球化学演化 110
3.5.3 水质多元统计分析 115
第4章 矿区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研究
4.1 污染修复目标 120
4.1.1 地下水污染状况 120
4.1.2 地下水修复目标 120
4.2 修复技术路线 121
4.2.1 修复技术筛选 121
4.2.2 修复技术研究路线 124
4.3 实验装置、材料与仪器 125
4.3.1 实验装置 125
4.3.2 实验材料 128
4.3.3 实验仪器 130
4.4 原位阻隔技术 132
4.4.1 抗压试验 133
4.4.2 压水试验 134
4.4.3 围井试验 135
4.5 原位注射反应带技术 136
4.5.1 批实验 136
4.5.2 柱实验 144
4.5.3 箱体实验 152
4.5.4 场地实验 154
4.6 可渗透反应墙技术 159
4.6.1 批实验 159
4.6.2 柱实验 163
4.6.3 箱体实验 165
4.7 植物修复技术 168
4.7.1 植物土培实验 168
4.7.2 生态沟模拟实验 171
4.7.3 场地垦栽实验 173
第5章 矿区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应用
5.1 试点工程设计 176
5.1.1 设计依据 176
5.1.2 设计方案 177
5.1.3 总体布局 193
5.2 试点工程施工 195
5.2.1 施工准备 195
5.2.2 工程施工 199
5.2.3 质量控制 207
5.3 试点工程运维 210
5.3.1 工程运维方案 210
5.3.2 工程运维实施 211
5.4 试点工程评估 215
5.4.1 跟踪评估方案 215
5.4.2 原位阻隔工程跟踪评估 218
5.4.3 原位注射反应带工程跟踪评估 220
5.4.4 可渗透反应墙工程跟踪评估 264
5.4.5 植物修复工程跟踪评估 268
5.4.6 修复技术参数优化调整 269
5.4.7 修复效果评估与模拟预测 272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模式总结 280
6.1.1 管理模式 280
6.1.2 技术模式 280
6.1.3 工程模式 281
6.2 研究展望 282
6.2.1 污染管控技术研究 282
6.2.2 绿色开采技术研究 28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