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心理学家们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较系统地研究了地球动物及人类的心智进化历史,首次概括出理觉和悟觉两种心智。主要探索了人类先天的遗传性特性和后天的适应性特性,发现了人类的本质是美在性生存方式的诉求;根据人类整体悟觉发育进程,发现了人类物种进化的方向和路线,提出了人类下一步将向悟觉成熟期进化的观点,为人类下一步进程指出了方向;打出和美的旗帜,号召人类进行自我革命,割掉裂美的命,建立全人类和美的社会;在西方绝望之际,用中国的思维工具建立了人的行为动力总机制,这是心理学史上的独创、首创;发现观念、信念对人是种暗需要,任何人都被某种暗需要主导着;本书还破解了幸福难题,极具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书不仅在纵向上对人学的宏观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而且在横向上对人学的微观方面也有许多研究,破解了许多困扰人类的重大生活问题。
朱杨曹(笔名),本名朱平堂,1945年生,安徽当涂县人,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1985起,偶然被“人的生命意义”课题吸引,转向心理学研究,并广泛涉猎人类学、考古、艺术、哲学等相关学科。著有《人类社会密码》(2006年)《推理解梦》(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年版)和《中国传统哲学的梳理和拓展》(知识产权出版社2020年版)等。
目 录
第一卷 人的需要——人的行为动力总机制
第一部 人的明需要……………………………………………………005
上部 活在性需要[0](1.0) …………………………………………008
第一篇 保存自己的需要[00](2.0)——生命篇/010
第一章 能量代谢(食物)需要[000](3.0)/011
第一节 营养食物需要[0000](4.0)/013
第二节 信息代谢(信食)需要 [0001](4.1)/016
第二章 能量调节(健康)需要[001](3.1)/027
第一节 防护(人身安全)需要[0010](4.2)/027
第二节 防病(康和)需要 [0011](4.3)/028
第二篇 延续自己的需要[01](2.1)——繁衍篇/044
第三章 生命核延续需要——生养子女需要[010](3.2)/045
第一节 生育子女需要[0100](4.4)/047
第二节 抚养子女需要[0101](4.5)/054
第四章 心理核延续需要——寄托子女欲望 [011](3.3)/058
第一节 内向观念传承需要——兴家寄托需要[0110](4.6)/058
第二节 外向观念传承需要[0111](4.7)/059
下部 美在性需要[1](1.1) …………………………………………060
第三篇 美满生活(美生)需要[10](2.2)——生活篇/066
第五章 生活幸福需要[100](3.4)/068
第一节 富裕保利需要[1000](4.8)/072
第二节 幸福感情满足需要[1001](4.9)/082
第六章 社会尊重需要[101](3.5)/099
第一节 里子尊严需要[1010](4.10)/101
第二节 面子尊严需要[1011](4.11)/106
第四篇 展示社会价值(美展)需要[11](2.3)——价值篇/109
第七章 资才展示需要[110](3.6)/111
第一节 资源发挥需要[1100](4.12)/112
第二节 才能展示需要[1101](4.13)/113
第八章 品德展示需要[111](3.7)/121
第一节 利己展示需要[1110](4.14)/121
第二节 利他展示需要[1111](4.15)/123
第五篇 明需要的演化及相互关系/125
第九章 明需要的发生和消亡/127
第一节 明需要的产生——未成年阶段的需势变化/127
第二节 明需要的消亡—老年阶段的需势变化/130
第十章 明需要的实现/133
第一节 明需要实现的环节/133
第二节 不同人群在需势上的差异/134
第二部 人的暗需要…………………………………………………136
第六篇 人的玄量觉悟暗需要/142
第十一章 观念觉悟暗需要/143
第一节 信念觉悟暗需要/147
第二节 理念觉悟暗需要/156
第十二章 感悟暗需要/161
第一节 感动暗需要/162
第二节 领悟暗需要/170
第七篇 人的确量觉悟暗需要/184
第十三章 品格觉悟暗需要/185
第一节 品德觉悟暗需要/185
第二节 个性觉悟暗需要/187
第十四章 资才觉悟暗需要/200
第一节 才能认知暗需要/200
第二节 个人资源认知暗需要/202
第三部 人的需要总表……………………………………………………217
第二卷 人的特性研究
第一章 人的进化特性/224
第一节 人的生物层次性进化特性/224
第二节 人的动物层次性进化特性/225
第三节 人的物种层次性进化特性/227
第二章 人的基因性原性/228
第一节 个体人的本原性/228
第二节 人的心智原性/229
第三节 人的二元构成性/240
第三章 人的模式性先天特性/242
第一节 人的状态特性/242
第二节 人的信心特性/249
第三节 人的二界特性/254
第四章 人的适应环境的特性/257
第一节 人的经济性特性/260
第二节 人的德特性/266
第三卷 人的最高概括
第一章 人的本质/275
第二章 人的生命的意义/282
第三章 太极人论初探/287
第四章 关于天人合一/294
第五章 关于幸福问题的小结/298
第六章 人类社会前景展望/302
附 录 中国式思维分析工具简介/313
后 记/320
参考文献/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