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紧紧围绕贵阳市花溪区耕地地力情况进行研究,主要从花溪区耕地地力调查、作物适宜性评价两方面展开。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地采样,对花溪区耕地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进行分析测试,并根据耕地地力情况进行水稻、玉米和辣椒的适宜性评价,以期为花溪区各乡镇耕种及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201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自然地理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9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自然地理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2006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12年至今,贵州师范大学专职教师主持或参与各级项目20余项,申请获批发明专利4项,获贵州师范大学教学质量3次,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署名第四)。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耕地地力及耕地地力评价的概念1
1.2耕地地力评价的必要性1
1.3耕地地力评价研究进展3
1.3.1国外研究动态3
1.3.2国内研究动态4
第2章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6
2.1自然与经济概况6
2.1.1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6
2.1.2土地资源概况6
2.1.3自然条件7
2.2农业生产概况9
2.3耕地利用与保养管理回顾10
2.3.1农业生产施肥现状10
2.3.2历史施用化肥数量、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12
2.3.3施肥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3
2.3.4耕地利用程度与耕作制度14
2.3.5耕地保养管理的简要回顾15
第3章耕地地力调查与数据库建立17
3.1调查取样内容与方法17
3.1.1取样布点17
3.1.2调查采样18
3.2样品分析与质量控制18
3.2.1样品分析18
3.2.2质量控制19
3.3耕地资源信息数据库22
3.3.1数据库建立标准22
3.3.2数据库建立方法22
3.3.3评价单元的确定及各评价因素的录入22
3.3.4数据库的质量控制23
3.3.5数据库图件编制24
第4章耕地立地条件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25
4.1立地条件状况25
4.1.1地形地貌25
4.1.2海拔25
4.1.3坡度26
4.1.4降水量26
4.1.5积温27
4.1.6成土母质27
4.2农田基础设施29
4.2.1水利设施29
4.2.2农业设施29
4.2.3生态环境建设29
4.2.4水土保持30
4.2.5退耕还林30
第5章耕地地力评价31
5.1耕地地力评价依据31
5.2耕地地力评价原理与方法32
5.2.1耕地地力评价的基本原理32
5.2.2技术路线33
5.2.3指标33
5.2.4参评指标权重的确定36
5.2.5单因素评价指标的隶属度计算37
5.2.6耕地地力评价等级划分41
5.3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及地力等级概述41
5.3.1耕地地力评价结果42
5.3.2耕地不同耕地地力等级概述42
5.3.3花溪区耕地地力等级归入国家耕地地力等级体系46
5.4各地力等级耕地描述46
5.4.1一等级耕地46
5.4.2二等级耕地53
5.4.3三等级耕地60
5.4.4四等级耕地69
5.4.5五等级耕地77
5.4.6六等级耕地85
5.5耕地不同土壤肥力土壤面积及分布93
5.5.1耕地土壤肥力等级的确定93
5.5.2各等级土壤肥力耕地面积93
5.5.3不同土壤肥力等级耕地在各乡镇分布94
5.5.4各乡镇不同土壤肥力等级耕地分布95
第6章花溪区耕地地力与改良利用分区99
6.1花溪区概况99
6.1.1耕地土壤利用现状99
6.1.2耕地土壤养分现状101
6.2耕地利用障碍因素102
6.3改良利用分区103
6.3.1区划原则及依据103
6.3.2分区概述103
6.4对策及建议109
6.4.1科学制定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规划109
6.4.2提高农民改良利用耕地意识110
6.4.3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110
6.4.4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110
6.4.5合理施肥,平衡土壤养分110
6.4.6采取适宜的耕作措施,加快土壤熟化110
6.4.7深耕改土与免耕栽培111
6.4.8搞好区域布局,合理配置耕地资源111
6.4.9加强耕地地力培肥机制建设111
6.4.10加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管理111
第7章花溪区耕地地力与施肥分区112
7.1耕地基本概况112
7.1.1耕地地力概况112
7.1.2耕地土壤养分概况112
7.2施肥分区评价依据、原则和方法115
7.2.1分区依据115
7.2.2分区原则116
7.2.3分区方法116
7.2.4施肥标准116
7.3施肥分区结果118
7.4施肥分区概述与施肥建议119
7.4.1中西部控氮稳磷控钾区119
7.4.2东部稳氮稳磷稳钾区122
7.4.3黔陶稳氮补磷补钾区125
第8章花溪区耕地地力与种植业布局129
8.1种植业发展历史及现状129
8.1.1农业自然条件129
8.2种植业布局131
8.2.1布局原则和依据131
8.2.2种植业分区131
8.3对策与建议135
8.3.1依托市场,制定切实可行的布局调整方向135
8.3.2积极培育壮大农业市场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135
8.3.3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地力135
8.3.4大力改造中低产田136
8.3.5完善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136
8.3.6改革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实行科学种田136
8.3.7加强农技队伍建设,推广先进适用技术136
第9章花溪区土壤养分与耕地土壤肥力137
9.1自然条件137
9.2耕地土壤类型及分布137
9.2.1耕地土壤类型137
9.2.2土壤类型分布139
9.3花溪区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养分状况140
9.3.1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140
9.3.2耕地土壤碱解氮含量140
9.3.3土壤有效磷含量141
9.3.4土壤速效钾含量141
9.4耕地各土壤类型养分含量现状142
9.4.1耕地各土壤类型的酸碱度(pH)的情况142
9.4.2耕地各土壤类型的有机质含量的情况143
9.4.3耕地各土壤类型的碱解氮含量的情况143
9.4.4耕地各土壤类型的有效磷含量的情况143
9.4.5耕地各土壤类型的速效钾含量的情况143
9.5土壤养分评价标准与方法143
9.5.1评价标准143
9.5.2评价方法144
9.6土壤养分评价结果144
9.6.1土壤养分要素等级概况及分布144
9.6.2土壤养分要素与花溪区第二次土壤普查(1984年)结果对比情况148
9.7耕地土壤肥力150
第10章花溪区水稻适宜性评价151
10.1水稻基本概况151
10.1.1特征形态151
10.1.2基本特性151
10.1.3种植技术151
10.1.4水稻病虫害152
10.2花溪区水稻种植现状154
10.2.1水稻种植品种154
10.2.2水稻种植面积154
10.3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155
10.4参评指标的选择及权重的确定155
10.4.1参评指标的选择155
10.4.2参评指标权重的确定155
10.4.3单因素评价指标的隶属度计算155
10.4.4水田水稻适宜性评价等级划分155
10.5水稻适宜性评价结果156
10.5.1水田水稻适宜性评价结果156
10.5.2水田水稻适宜性特性156
10.5.3水田水稻适宜性区域分布概况157
10.6各乡镇水稻适宜性分布160
10.7水稻发展方向及区域布局163
10.7.1发展方向163
10.7.2区域布局163
第11章花溪区玉米适宜性评价164
11.1玉米基本概况164
11.1.1特征形态164
11.1.2基本特性164
11.1.3种植技术164
11.1.4病虫害165
11.2花溪区玉米种植现状166
11.2.1玉米种植品种166
11.2.2玉米种植面积167
11.3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167
11.4参评指标的选择及权重的确定168
11.4.1参评指标的选择168
11.4.2参评指标权重的确定168
11.4.3单因素评价指标的隶属度计算169
11.4.4适宜性评价方法169
11.5耕地玉米适宜性评价174
11.5.1耕地玉米适宜性评价结果174
11.5.2耕地玉米适宜性特性174
11.5.3耕地玉米适宜性区域分布概况176
11.6各乡(镇、街道)玉米适宜性概况179
11.7玉米发展方向及区域布局181
11.7.1发展方向181
11.7.2区域布局181
第12章花溪区辣椒适宜性评价183
12.1辣椒基本概况183
12.1.1特征形态183
12.1.2基本特性183
12.1.3种植技术185
12.1.4病虫害187
12.2花溪区辣椒种植现状188
12.2.1辣椒种植品种188
12.2.2辣椒种植面积188
12.3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189
12.4参评指标的选择及权重的确定189
12.4.1参评指标的选择189
12.4.2参评指标权重的确定190
12.4.3单因素评价指标的隶属度计算191
12.4.4适宜性评价方法191
12.5耕地辣椒适宜性评价结果197
12.5.1耕地辣椒适宜性评价结果197
12.5.2耕地辣椒适宜性特性197
12.5.3耕地辣椒适宜性区域分布概况199
12.6各乡(镇、街道)辣椒适宜性概况202
12.7辣椒发展方向及区域布局204
12.7.1发展方向204
12.7.2区域布局204
第13章对策与建议206
13.1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206
13.1.1完善排灌渠道建设206
13.1.2完善配套田间道路206
13.2因地制宜加大土壤改良措施207
13.3科学施肥208
13.3.1控制氮肥209
13.3.2稳施磷肥209
13.3.3稳施钾肥209
13.3.4增施有机肥209
13.4合理配置耕地资源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10
13.4.1耕地资源合理配置210
13.4.2搞好区域布局,合理配置耕地资源210
13.4.3实行集约化经营210
13.5耕地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农业发展211
13.5.1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211
13.5.2以农业机械化作为重要保障211
13.5.3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212
13.5.4发挥资源优势,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212
13.5.5优化种植结构,改进品质,因地制宜,选用良种213
13.6加强耕地质量管理213
13.6.1科学制定耕地地力建设与土壤改良规划213
13.6.2加强耕地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健全耕地质量管理法规213
13.6.3加强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管理214
13.6.4加大土地用途管制力度214
13.6.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14
13.6.6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214
参考文献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