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研究了中国先秦两汉文学和外国文学的一些代表性作品。上编收入六篇论文。其中四篇论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讼难决的几个问题。第一,《地理考察与<山海经>成书蠡测》,探究了大禹治水与《山海经》的关联。第二,《<书>与国史<春秋>的生成》,阐释了《书》和《尚书》与国史《春秋》和《春秋》的生成与史官记言、记事的关系。第三,《从思维模式与认知范型看<诗经>比兴的本质》,通过与世界早期诗歌话语系统的比较,研究了《诗经》比和兴的话语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诗经》比兴的异同问题。第四,《试论商代的王位继承制度》一文,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商代的王位继承制度,认为其制度是嫡长制,并非兄终弟及和嫡长制并行的双轨制。下编收入十一篇论文。有8篇论文主要研究了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为美国民族文学的建构所作的贡献。《<家庭与世界>:语言可以虚构出现实的范型》一文,运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理论,阐释了泰戈尔的长篇小说《家庭与世界》。《在比较中看<圣经约伯记>的文化人类学内涵》一文,以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和我国先秦文献的相关记载为参照,阐释了《约伯记》的文化人类系内涵。《<说谎者雅各布>与<圣经>的互文性》一文,运用互文性理论,阐释了该小说文本的意义多元性。
张艳萍(1972-),文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比较文学和美国文学研究。在研究生阶段先后攻读先秦两汉文学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分别获得兰州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和武汉大学文学博士学位。2013年获得教授任职资格,现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是甘肃省古代文学学会理事,甘肃省外国文学学会理事。
代表性论文:《从思维模式与认知范型看<诗经>比兴的本质》发表于《武汉大学学报》,《<书>与国史<春秋>的生成》发表于《文史哲》,分别获得甘肃省第十三届、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上编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地理考察与《山海经》成书蠡测 / 3
《书》与国史《春秋》的生成 / 32
《史记》我信号与周公旧制 / 62
试论商代的王位继承制度 / 81
从思维模式与认知范型看《诗经》比兴的本质 / 118
下编 外国文学研究
亨利·华兹华斯·朗费罗与美国民族文学的建构 / 147
《海华沙之歌》的程式 / 164
《海华沙之歌》中的平行句 / 183
《海华沙之歌》中的神圣的空间和神圣的时间 / 207
《海华沙之歌》与通过仪式 / 219
只是一种姿态:对海华沙悼亡行为的解读 / 229
《迈尔斯·斯坦迪什的求婚》的时空体 / 239
印第安神话传说中的传奇时间 / 253
《家庭与世界》:语言可以虚构出现实的范例 / 266
在比较中看《圣经·约伯记》的文化人类学内涵 / 278
《说谎者雅各布》与《圣经》的互文性 / 295
后记 /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