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学之立,在于有魂。大学校长是一所大学的灵魂,甚至有人说:一个校长就是一所大学。北大没有蔡元培不可能成为新文化中心,清华没有梅贻琦不会在短时间内声名鹊起,南开没有张伯苓世人恐怕无法理解中国近现代史上私立大学的划时代意义。不可否认,正是这些校长的学识、经历、为人及其办学理念和治校之道,为大学注入了最有价值的灵魂。大学校长是大学使命和教育理念的坚守者,是大学发展和宏观布局的总设计师,更是大学的精神领袖和道德标杆!可以说,一位校长决定着一所大学的命运。
成都锦城学院自筹建之日起,就有这样一位有志于兴教办学、培育英才,为教育之发展而努力,为民族之复兴而奋斗的校长邹广严。作为拥有丰富政府和企业工作经验的校长,邹广严教授坚信,教育乃崇高责任,乃千秋伟业。他将丰富的管理经验、统筹全局的领导才能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全部投入教育事业中。
正如锦城学院止于至善的校训所昭,二十载春秋砥砺,邹广严校长率领着全体锦城人励精图治,以矢志不渝的教育初心、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实现了锦城学院在高等教育界的跨越式发展。从初创的两千余名学生、两层房子,发展成为拥有三万余名在校生的高等学府,不仅建成了巍峨大楼,而且名师云集,更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好风气,成为各界公认的进口旺,出口畅近者悦,远者来的高水平大学,是四川省乃至全国应用型高校的一面旗帜。
锦城何以屹立于中国高校之林?其核心优势在于,在邹校长办学育人的理念、主张与实践的引领下,锦城学院开创性地形成了独具特色且走在前列的锦城教育学,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而究其教育智慧的源头,反映在文字著述方面,正得见于此套《邹广严教育文集》。
《邹广严教育文集》辑录了邹广严自2005年10月至2025年3月的讲话、意见、专论、信函、书序、札记、随笔等247篇,累计约180万字,集中体现了邹校长对锦城办学治校、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深刻思考,主要解答了锦城办学、教学、求学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学校如何办学。如何在千校一面的办学模式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是邹校长首先思考并论述的问题。在2005年建校之初,当多数高校还在争办研究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等类型的大学时,邹校长首先提出学校错位竞争,人才分类培养的竞争策略,以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教育办教育的视角,旗帜鲜明地办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回望锦城的创校历程,从学校的主体、定位、宗旨、办学思想,到学校管理、发展,邹校长带领管理团队,创新并实施了独具特色的锦城办学之道,为诸多应用型高校的办学治校提供了学习、借鉴的范式。
第二个问题:教师如何教学。锦城课堂大于天这六个字是锦城师生共同恪守的第一准则,亦是邹校长对教学质量生命线的坚守。在邹校长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站稳教学主战场,推动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三大教学改革,营造创新弥漫的教学环境;创新两课设计理念,将教师定位从传统的教书先生提高到教育工程师的高度;创造高阶教学教育框架,实现从教知识向教高阶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的转变;实施同频共振共鸣理论,形成教育的最大合力;投入情感劳动,同时树立教师权威,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爱其校,乐其学,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等。这些教学理念的创新,让锦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话语体系与教育名片。
第三个问题:学生如何求学。邹校长认为,对一所大学来说,人才培养是第一位的。如何实现学生求学的收益最大化?邹校长教导学生做人第一,能力至上,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推行明德、知识、实践等三大教育,让学生成为好人、能人、全人;创新深度学习教育框架,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指出大学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你思考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思考;提出非认知能力与认知能力并重,建立非认知能力培育框架,培养情商、智商、行商俱佳,适应时代所需的人才;创新教育学的长板原理,助力学生发现天赋、发挥特长,实现长板更长、亮点更点……诚如邹校长所言:教育的本质不是选拔,而是培养。他孜孜不倦、身体力行,为党和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人才。
可以说,《邹广严教育文集》反映了锦城学院办学、教学、求学的学问和艺术,更反映了一位智者、学者、师者的真知灼见与良苦用心。他的文章既非空中楼阁式的理论空谈,亦非琐碎经验的简单堆砌,而是在理论与实践的交织中提炼出的真知灼见,字里行间饱含着对教育本质的叩问与对未来的殷切期待。它关乎如何坚守教育的初心,亦关乎怎样在教育变革中勇立潮头,更关乎每个个体如何通过教育获得尊严与成长。它诞生于特定时空,并永远指向未来。
在此,我们向邹广严校长致以崇高的敬意,也向所有为文集编纂倾注心血的同仁表示感谢。愿成都锦城学院成为百年常青的学府,也愿这套文集能够成为思想的火种,点亮更多教育者心中的光。
本书编辑部
2025年3月
第一册
2005年筚路蓝缕创新业
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前进吧 3
在首届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005年10月8日)
邹广严院长对锦城学院三位辅导员的谈话纪要 13
(2005年10月21日)
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中心,抓好教、学、管三个基本点 15
在2005年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5年11月13日)
当好桥梁,做好模范,守好信念 18
在校学生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2005年11月24日)
创新和创业教育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利在自己,功在国家 23
《创业战略管理》序
(2005年12月)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的十大特点 28
在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职工大会上的讲话
(2006年1月17日)
2006年凝练特色求共识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狠抓落实,走高素质教育、有特色办学的民办学校之路 37
在传达2006年两会精神暨全院职工大会上的讲话
(2006年3月23日)
关于编制教学计划的指示 42
(2006年4月4日)
投身锦城的教育大业,造就锦城的光荣之师 46
在2006年教师受聘仪式上的讲话
(2006年4月6日)
深入学习,认真分析,搞好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好应用型大学 49
在2006年五一节期间学习时的讲话
(2006年5月)
锦城成功之路 55
在第一期青年教师素质技能培训班总结会上的讲话
(2006年7月14日)
共担创业艰辛,共享创业成果 58
在20062007学年首次全员大会上的讲话
(2006年8月16日)
学习创造机会,教育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 61
在2006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006年9月12日)
立志高远,做社会主义青年教育家 76
在学院专职教师和辅导员会议上的讲话
(2006年10月14日)
发扬传统,保持优势,在新一轮高教改革发展机遇中实现新跨越 80
在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新校区启用暨首批学生入住仪式上的讲话
(2006年10月23日)
上下同欲,为提高学院声誉和社会地位而奋斗 83
在学院基本知识考试暨全院职工大会上的讲话
(2006年11月3日)
建新型现代大学,走特色发展之路 87
在2006年年终全院职工大会上的讲话
(2007年1月30日)
2007年强化质量练内功
深入推进劳动和创业教育,构建锦城特色的教育体系 95
在2007年全院教职工大会上的讲话
(2007年4月6日)
深化高教改革,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11
在学院五一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7年4月29日)
………………(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