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动物学野外实习作为高等院校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基础课
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共同构成了动物学教学
的三大核心环节。野外实习作为关键环节,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
素养的提升以及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学生
培养质量,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实现教材各教学
环节有机结合,编者根据地域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编写了这部具有
针对性的野外实习指导书。依据《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
家级规划教材建设实施方案》,编者把价值引领、需求导向、分类
发展和守正创新作为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本教材具有以下特色:
继承现有野外实习指导书的成功经验和系统化知识体系,注重理论
与实践紧密结合,既夯实基础,又拓展知识面,特别是在培养学生
实际操作和独立工作能力方面做出努力;针对东北地区的地理和动
物区系特点,本教材设计了符合东北地区20 余所大中专院校需求
的内容,突出地方特色;教材内容简练实用,精炼文献资料和背景
知识,避免冗余信息;教材编写者为多年工作在野外实习教学一线
的动物学教师,融入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增强了教材的实用性与可
操作性;结合科研训练和课题研究,以及融合课程思政目标的教学
活动设计,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提升实践能
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符合素质教育教学要求。
此外,教材系统设计了野外实习教学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为规范实
习环节管理实施提供指导,确保实习工作科学规范、安全有序。
按照东北地区多数院校野外实习的习惯,分别介绍森林和草原
脊椎动物、海滨潮间带无脊椎动物的识别特征、分布特点、生态习性、
动物的采集和标本制作等内容。提供东北地区典型实习点的实习教
学设计方案和教学案例;科研训练有明确的目标和实施办法,使学
生具备初步的野外工作能力。
本教材在《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的基础上重新编写,共包括
7 章22 节。本教材按照现行的动物学教学内容体系,依据东北地
域海滨、淡水和陆地三大基本实习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系统安
排。在介绍标本采集、分类鉴定和制作等野外实习的基本知识外,
还着重讲解了常见动物的野外识别方法,以及现代生态学野外工作
的基本方法,涵盖动物多样性调查、生态分布与行为观察等内容。
本教材将野外实习与动物资源调查、生态学研究相结合,激励学生
通过实习所获取的数据,分析动物生态分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
而揭示动物的生态分布规律。培养学生论文式实习报告的设计与写
作能力,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此外,本教
材还新增了东北地区典型生境的实习教学设计,收录了东北地区常
见昆虫的属种,编制了基础知识习题集及彩页图版。依据鸟类最新
分类体系对东北常见鸟类的属种进行了更新、调整和补充。同时,
本教材还更新了科研训练小课题,并补充了科研课题的研究设计,
使科研训练环节更具操作性。
本教材是根据作者多年指导野外实习的经验并参考有关资料编
写而成的。由易国栋设计、统稿,并负责第二章、第三章、第五章
第二节、第六章的编写及图版图片收集和种类鉴定工作;许旭负责
第一章第二、三节及第四章第三节、第五章第一节;刘兵负责第四
章第三节(昆虫部分)、第五章第三节的编写;其余编委人员负责
第一章第一节及第四章第一、二节和第七章的编写。参与图片编辑
工作的同学有张曦文和马毓,参与部分文字整理工作的同学有华晓
倩、郑润竹、赵鑫宇、朱青,均为吉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本教
材语言简明流畅,理论联系实际,实用操作性强,是有关院校生物
科学和生物技术专业师生很好的实习教科书,也是有关科技工作者
开展科研工作和中学生物教师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图版部分和部分种类配图由王拓、唐景文和颜秉正等提供,
Dwczw.indd 4 2025/6/4 16:16:17
前言
V
在物种识别过程中得到了唐景文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
衷心感谢。由于作者的水平所限,本书错误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
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25 年2 月
于吉林省四平市
东北高校动物学野外实习权威指南,经验丰富的动物学教师编写,富有区域特色,系统性与实用性并重,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与独立工作能力。1 野外实习的准备及基本知识
1
1.1 实习组织和准备
1
1.1.1 的仪器、药品、材料和用具
1
1.1.2 指导教师安排
2
1.1.3 野外实习动员
2
1.1.4 教师预查
4
1.2 教学设计 4
1.2.1 课程总体教学设计 4
1.2.2 教学设计案例
9
1.3 活动设计 25
1.3.1 秦皇岛角山长城爱国主义教育25
1.3.2 海洋生物保护宣传教育27
1.3.3 大龙湾抗联路红色教育30
1.3.4 鸟类保护宣传教育32
2 野外实习标本采集、处理及其识别方法35
2.1 标本的采集、处理和保存 35
2.1.1 无脊椎动物标本的采集和处理35
2.1.2 脊椎动物的捕捉及基本参数测量44
2.1.3 脊椎动物标本制作方法48
2.2 动物野外观察和识别的一般方法 58
2.2.1 形态特征识别59
2.2.2 行为特征识别62
2.2.3 其他特征识别63
Dwczw.indd 7
2025/6/4 16:16:17
3 主要生境类型和代表动物65
3.1 无脊椎动物部分 65
3.1.1 岩岸65
3.1.2 砾石岸65
3.1.3 沙岸、泥沙岸65
3.1.4 河口66
3.2 脊椎动物部分 66
3.2.1 森林66
3.2.2 草原荒漠67
3.2.3 农田草地67
3.2.4 居民点68
3.2.5 溪流、水域和沼泽68
3.2.6 林缘灌丛68
4 海滨无脊椎动物实习70
4.1 东北高校的主要实习地点介绍 70
4.1.1 大连海滨70
4.1.2 秦皇岛海滨71
4.2 涉及的海洋知识 72
4.2.1 我国海域72
4.2.2 潮汐活动规律73
4.2.3 潮间带的划分75
4.3 北方海滨常见无脊椎动物 76
4.3.1 多孔动物门(Porifera).76
4.3.2 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te)78
4.3.3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84
4.3.4 环节动物门(Annelida)86
4.3.5 星虫动物门(Sipunculida).91
4.3.6 软体动物门(Mollusca).92
4.3.7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126
4.3.8 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150
Dwczw.indd 8
2025/6/4 16:16:17
4.3.9 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151
5 陆地脊椎动物实习161
5.1 两栖和爬行类 161
5.1.1 两栖纲(Amphibia)161
5.1.2 爬行纲(Reptile).166
5.2 鸟类(鸟纲)172
5.2.1 鸡形目(Galliformes).174
5.2.2 雁形目(Anseriformes).176
5.2.3 目(Podicipediformes)184
5.2.4 鸽形目(Columbiformes).186
5.2.5 沙鸡目(Pterocliformes).187
5.2.6 夜莺目(Caprimulgiformes).188
5.2.7 鹃形目(Cuculiformes).188
5.2.8 鹤形目(Gruiformes)190
5.2.9 鸨形目(Otidiformes).194
5.2.10 鹳形目(Ciconiiformes).194
5.2.11 鹈形目(Pelecaniformes)195
5.2.12 鲣鸟目(Suliformes).198
5.2.13 鸻形目(Charadriiformes)199
5.2.14 鸮形目(Strigiformes)207
5.2.15 鹰形目(Accipitriformes).210
5.2.16 犀鸟目(Bucerotiformes).218
5.2.17 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219
5.2.18 啄木鸟目(Piciformes).221
5.2.19 隼形目(Falconiformes).225
5.2.20 雀形目(Passeriformes)227
5.3 哺乳纲 272
5.3.1 兔形目(Lagomorpha)272
5.3.2 啮齿目(Rodentia)273
5.3.3 食肉目(Carnivora)275
Dwczw.indd 9
2025/6/4 16:16:17
5.3.4 偶蹄目(Artiodactyla)279
6 科研训练281
6.1 意义和内容 281
6.2 科学研究的步骤 281
6.2.1 研究题目设计282
6.2.2 研究实施原则282
6.2.3 实施过程283
6.3 研究样地及方法 283
6.4 野外实习中涉及的生态学研究领域 284
6.4.1 一个物种在不同生境条件下特性的比较284
6.4.2 同一生境下不同种的特性比较284
6.4.3 不同生境的群落或生态系统特性的比较285
6.4.4 动物的数量统计286
6.5 野外实习中生态学研究举例 288
6.6 论文撰写 289
6.6.1 科技论文的含义289
6.6.2 科技论文的特点290
6.6.3 科技论文的编写格式290
6.7 供选题目 295
6.7.1 无脊椎动物部分295
6.7.2 脊椎动物部分298
7 成绩考核302
7.1 原则 302
7.2 考核方式和标准 302
附:动物学野外实习基础知识测试及答案 304
参考文献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