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承载力是度量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重要量化指标之一,可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系统之间建立起联系的纽带。因此,系统分析、科学评价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承受能力,切实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对于推进江苏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江苏省正在大力推进产业布局优化调整,推进沿江钢铁行业布局调整,在沿海地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沿海精品钢基地,加快构建沿江沿海协调发展新格局。但沿江及沿海地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也较大,生态环境敏感性和重要性较高,因此亟需科学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对社会经济活动的承受能力,引导重点产业绿色化改造,切实将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之内,为协同推进全省环境质量高水平保护与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本书共分为九个章节,第一章重点介绍生态环境承载力内涵、特征及相关研究综述,为江苏省生态环境承载力监测评价技术奠定基础。第二章重点介绍江苏省经济社会概况、生态环境现状、资源禀赋特征,对当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研判。第三章到第五章,重点构建符合江苏省情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模型与方法,并对全省生态环境承载力及预警情况进行评估分析,总结承载力预警对社会经济的支撑作用。第六章运用构建的模型方法分别对宜兴市、沿太湖地区、沿海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试点进行示范应用和验证。第七章总结本书主要结论,提出江苏生态环境承载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张磊,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江苏省第五期“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长期从事环境保护宏观战略研究、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太湖水污染防治及水环境管理等研究。张姗姗,博士,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环境管理政策、环境保护规划、生态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的研究。陈婷,江苏省环科院规划所所长,长期从事环境管理政策、环境保护规划等方面的研究。潘旻阳,江苏省生态环境评估中心生态规划科副科长,长期从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环境管理政策、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调整等方面的研究。
第一章 绪 论 1
1.1 生态环境承载力内涵与特征1
1.1.1 生态环境承载力内涵1
1.1.2 生态环境承载力特征2
1.1.3 生态环境承载力相关理论分析3
1.2 国内外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综述7
1.3 国内外生态环境承载力预警机制相关综述10
第二章 江苏省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分析12
2.1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自然禀赋特征12
2.1.1 经济社会概况12
2.1.2 资源禀赋特征17
2.2 生态环境与资源状况分析21
2.2.1 生态环境状况分析21
2.2.2 资源状况分析38
2.3 生态环境问题研判51
2.3.1 结构调轻调优的要求与现状仍然偏重间的矛盾依然突出52
2.3.2 环境容量偏小和污染排放强度过大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56
2.3.3 环境风险隐患居高不下与守住环境安全底线要求的矛盾仍较突出57
2.3.4 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仍存在突出短板59
第三章 基于国家技术方法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61
3.1 国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方法61
3.2 江苏省基于国家技术方法的评价结果62
3.2.1 水环境承载力评估62
3.2.2 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估69
3.2.3 江苏省生态承载力评估76
3.3 存在问题分析76
3.4 基于国家《技术方法》的初步调整算法77
3.4.1 水环境承载力评估78
3.4.2 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估81
3.4.3 生态承载力评估84
3.4.4 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88
第四章 符合江苏省情的生态环境承载力模型构建及评估91
4.1 结合江苏省情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91
4.1.1 评价指标体系91
4.1.2 评价方法93
4.2 结合江苏省情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96
4.2.1 水环境承载力96
4.2.2 大气环境承载力106
4.2.3 生态承载力113
4.2.4 生态环境综合承载力121
4.3 对国家技术方法及指标的调整和改进124
第五章 结合江苏省情的生态环境承载力预警分析126
5.1 生态环境承载力预警机制研究126
5.2 生态环境承载力预警评价分析127
5.2.1 水环境承载力预警127
5.2.2 大气环境承载力预警131
5.2.3 生态承载力预警136
5.2.4 综合生态环境承载力预警139
5.3 生态环境承载力预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140
第六章 江苏省生态环境承载力试点示范应用141
6.1 宜兴生态环境承载力试点示范141
6.1.1 宜兴市资源环境现状141
6.1.2 宜兴市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及预警153
6.1.3 宜兴试点小结157
6.2 沿太湖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试点示范158
6.2.1 资源环境现状分析158
6.2.2 沿太湖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165
6.2.3 生态环境管控建议179
6.3 沿海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试点示范184
6.3.1 沿海地区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现状184
6.3.2 沿海地区产业发展现状197
6.3.3 沿海地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212
6.3.4 基于环境质量目标的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 225
6.3.5 基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重点产业布局优化方案 233
第七章 江苏生态环境承载力提升的政策建议246
7.1 强化生态环境承载力底线约束作用246
7.2 强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深挖区域减排潜力247
7.3 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装备技术水平247
7.4 完善环境激励机制政策249
参考文献: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