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指导思想,全面探析我国面向新征程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关键问题,主要从整体逻辑上对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现状、新格局新变化、科技自立自强理论逻辑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等进行思考,从关键支柱上围绕新型举国体制、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区域科创走廊创新生态系统、全球开放创新生态、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等重要问题展开讨论。全书基于翔实的数据与系统分析,探究了中国在新发展格局下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1993-1997年,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1997-200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系;2004-2007年,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2007年7月至2019年1月在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并担任系主任、院长助理、案例中心主任、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务;2019年起任同济大学教授,任职于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担任博士生导师、学位委员会委员、创新与竞争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研究员累计发表中英文学术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100余篇,包括《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科研管理》等中文主流期刊以及《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等英文主流期刊,知网累计下载60000余次,被引1180余次。提交课题研究报告30余份,出版专著2本。担任中国软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知识产权政策和管理专委会委员、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服务系统工程分会服务系统工程学会理事、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和上海市科委等专家库成员。担任英文期刊Asia Pacific 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共同主编以及20余份中外主流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匿名评审专家。
目录
推荐序/i
前言/iii
绪论/1
0.1 迈上新征程,必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2
0.2 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完善科技创新体系/5
第一章 全球和我国科技创新现状/12
1.1 全球科技创新现状/14
1.2 我国科技创新现状/17
1.3 我国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印度科技创新的比较/29
1.4 本章小结/32
第二章 新发展格局与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关系/34
2.1 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路径与科技创新/37
2.2 新发展格局下的经济双循环及其关键变化/40
2.3 新发展格局下科技创新体系及其关键变化/42
2.4 新发展格局下经济双循环与科技创新体系/44
2.5 新发展格局下科技创新体系的未来出路/47
2.6 本章小结/49
第三章 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理论逻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51
3.1 科技自立自强的理论逻辑/52
3.2 科技自立自强的本质与推进路径/57
3.3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层次结构/61
3.4 本章小结/64
第四章 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评价—高质量创新/65
4.1 新发展格局下的高质量创新/67
4.2 区域高质量创新评价模型/70
4.3 区域高质量创新评价结果/76
4.4 区域高质量创新的问题与政策建议/78
4.5 本章小结/80
第五章 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体制演变—从关键领域看新型举国
体制发展/81
5.1 举国体制的相关研究概括/83
5.2 复杂系统视角下举国体制解析系统构建/85
5.3 关键领域举国体制解析系统评估/89
5.4 关键领域举国体制解析系统比较/96
5.5 新型举国体制内涵、挑战与建议/99
5.6 本章小结/103
第六章 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新型组织—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105
6.1 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的相关研究概况/108
6.2 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研究方法概述/111
6.3 我国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合作的基本特征/113
6.4 我国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合作网络 结构与时空演化/119
第七章 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治理机制—区域科创走廊创新生态系统
及其治理/135
7.1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137
7.2 区域科创走廊的内涵及类别/139
7.3 区域科创走廊创新生态系统结构及特征/141
7.4 区域科创走廊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现状及问题/145
7.5 优化区域科创走廊创新生态系统的对策建议/151
7.6 本章小结/157
第八章 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对外开放—全球开放创新生态建设/159
8.1 全球开放创新生态/161
8.2 芯片法案与全球开放创新生态/165
8.3 全球开放创新生态发展趋势与困境/172
8.4 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开放创新生态的对策建议/176
8.5 本章小结/178
第九章 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创建的重点方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179
9.1 关键核心技术的理论回顾与内涵辨析/180
9.2 关键核心技术的障碍剖析/183
9.3 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分析/186
9.4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整合框架与未来进路/190
9.5 本章小结/193
参考文献/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