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源易法——易经的渊源与推算体系分析:科学家笔下的《易经》,溯清渊源,鉴别流派,论证体系,演绎推算,明确方法。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定 价:38 元
当前图书已被 2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周德元 著
- 出版时间:2014/1/1
- ISBN:9787512621169
- 出 版 社:团结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B221.5
- 页码:302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本书作者将易经作为一门学科,详述了其渊源,并体系地分析了其分类、门派、流变以及推演方法,向读者强调了对待易经学的态度,即重视易经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摒弃易经中迷信落后的部分。本书既可作为周易爱好者的入门读物,又可供周易研究者作为工具使用,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周易手册。
此书为作者“中国神秘文化的辨析和省悟”系列丛书之一,与2013年1月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命理天机——紫微斗数规则的运用与分析》为姊妹篇。《命理天机》是论述“命”的原理,而本书则强调“运”的规律。
推荐购买姐妹篇《命理天机紫微斗数规则的运用和分析》
周德元,1947年出生,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81年获得南京航天航空大学软件工程硕士学位。从事信息技术领域的软件开发、系统架构设计、网络技术应用等工作三十余年。曾参加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项目,其中的项目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体委科技成果一等奖。
目前担任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促进处高级顾问、中国投资协会理事、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客座教授、珠海市信息协会秘书长等职务。
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和研究二十余年,对史学、经学、玄学等领域均有涉猎。尤其对中国古代史、《易经》、命理学、姓名学、堪舆学、相学等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易经的渊源
第二章 易经的流派——义理派、象数派
第一节 象数派
第二节 义理派
第三章 卜筮基础知识
第一节 理性看待卜筮
第二节 天干地支
第三节 六十甲子,干支纪年、月、日、时和二十四节气
第四节 五行学说
第五节 四季生旺
第六节 阴阳学说与太极图
第七节 八卦类象
第四章 起卦的方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易经的渊源
第二章 易经的流派——义理派、象数派
第一节 象数派
第二节 义理派
第三章 卜筮基础知识
第一节 理性看待卜筮
第二节 天干地支
第三节 六十甲子,干支纪年、月、日、时和二十四节气
第四节 五行学说
第五节 四季生旺
第六节 阴阳学说与太极图
第七节 八卦类象
第四章 起卦的方法
第一节 蓍草起卦法
第二节 金钱摇卦法
第三节 梅花易数起卦法
第四节 《易隐》中独特的起卦方法
第五章 断卦法的流派
第六章 用卦辞爻辞断卦法
第七章 六爻断卦法(火珠林法、纳甲筮法、火珠林法)
第一节 六爻断卦法需要的预备知识
第二节 装卦
第三节 确定六爻断卦的各种因素
第四节 六爻断卦法的断卦分类规则
第八章 梅花易数断卦法
第一节 梅花易数的源流和特点
第二节 梅花易数断卦法的术语和推断基本规则
第三节 梅花易数分类推断规则
第四节 卦例分析
第九章 关于卜筮的思考
后 记
我们既不应该将这些预测方法神秘化,甚至掺杂鬼神等不科学的东西去误导社会大众。正是因为象数派的神秘化和添加了这些东西,使得卜筮偏离了本质上只是一种预测方法的原貌,授人以柄,被批判者们有了批判它的依据。被批判为“伪科学”、“迷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成亦萧何,败亦萧何”。职业卜筮者们既传承延续了卜筮这种预测方法,使这个宝贵的文化遗产没有失传,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功不可没。但也正是由于他们的一些画蛇添足和歪曲原貌的做法,导致了卜筮成为批判“迷信”、“伪科学”的靶子。从这一点上说,他们应该受到谴责。
也不应该由于卜筮被人为地添加了不科学的东西而全盘否定本来属于预测方法的卜筮。作为一种方法,它不涉及唯物还是唯心的立场,不存在迷信与否的问题。关键在于人们如何正确的理解和使用它。有些批判者带有“不可知论”的烙印,对于他自己不知道的、不懂的、用现代科学知识无法解释的现象和方法一律扣上“迷信”和“伪科学”的大帽子。这种做法本身就不是科学的和唯物的。抓住卜筮领域中那些后来者添加的不是原有的东西而“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也不是他们所提倡的“唯物论”应有的学术态度。
山东大学著名易学家刘大钧先生是国内公认的研究义理的权威,他的著作等身,他以前的大部分著作都是集中于义理研究的。但近年来,随着卜筮正式成为“预测学”而登堂入室后,引起了刘大钧先生的关注。他在《周易纳甲筮法》(学林出版社,2012年3月版)中提出:“《周易》占筮作为《易》学象、数、理、占的四大内容之一,在民间有极强的影响力,因而它已经成为一种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的文化现象,确有对其进行研究的必要性。若一味进行贬抑,则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随着我国的政治环境逐步宽松,老一辈的哲学家们对《周易》提出了以前不方便表达的观点。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1987年说:“我有个建议,研究《周易》,当然以《周易》哲学为主,但《周易》本来就是一部筮书,《周易》的哲学思想有些与筮法有关,因此对筮法也要作调查研究工作。”虽然冯先生依然有“研究《周易》,当然以《周易》哲学为主”的惯性思维,但能由他正式提出对筮法开展研究,实属难能可贵。
著名哲学史学家任继愈先生在1992年说:“《周易》作为一部卜筮之书它的占卜方式很值得注意。我们可以把国内外有关少数民族或原始民族占卜活动的资料拿来,与《周易》的筮法进行比较,一定会比古人发现更多的东西,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周易》筮法的特点,从而对《周易》研究有所突破。”
易学界的大学者们出于学术研究的传承,以及时代约束和限制的原因,过去对属于象数派的卜筮少有论述(并不等于他们没有研究),但现在也开始公开提倡对卜筮应该加以研究。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