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顿与抉择》从文明的拐点开始引入,主要讲述扑朔迷离的太平天国、灰飞烟灭的洋务运动、短命夭折的百日维新、波澜起伏辛亥革命、摇摆起伏的国民党、苦难辉煌的中国共产党历程等,深入分析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困顿与抉择。
没有哪一段历史像近代百年这样大起大落,大开大合,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大动荡、大变革的波澜画卷。
近代中国社会的困顿与抉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封建专制制度在其自身运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落后性和不可避免的终结性;二是在东西方文明不对称的撞击中,西方殖民扩张与古老中华文明的陨落所带来的压迫性和以崛起为目标的一轮又一轮的启蒙。
历史留给人们太多的“谜”。历史的真实不可复原,真实的历史难以再现。
历史的价值更多的不在于追问它的真实与否,而在于以什么样的基点和视角来解读历史。这或许是历史所以被称为“一面镜子”的全部所在。
引言:观念决定道路,道路决定胜败
第一章 西力东渐
文明的“拐点”
海上丝路
5000:90万
第二章 惯性模式
借助“洋上帝”
圣库“不圣”
天父杀天兄
湘军的崛起
第三章 旧瓶装新酒
师夷之争
“长技”之路
旧瓶与新酒
第四章 犹抱琵琶半遮面
“布衣之人”康有为
帝党后党之争
自上而下的路径
不同结局的两种维新
菜市口断想
第五章 对症的药才是好药
武昌枪声
开启共和
政党政治的幻灭
短命的复辟狂潮
新思潮的“发动机”
第六章 斜阳下的十字路口
青年先锋
以俄为师
作始也简
初试锋芒
第七章 从合作到对抗
孙中山的困惑
共产党的“两难”
迷茫中前行
风云突变
第八章 星星之火
“不是请客吃饭”
井冈风波
围而不能“剿”
“三人团”
第九章 远征难
渡湘江
遵义会议
铁索寒
三军会师
第十章 多米诺骨牌
蒋介石的无奈
中共的调整
14年与8年
倒下去的“第一牌”
第十一章 中国战场
正面战场
有游有击
南进,南进
无条件投降?
第十二章 不可逆转的结局
蒋介石与毛泽东“掰腕”
争夺东北
决战淮海
逐鹿平津
国民党退守台湾
第十三章 红色的幽灵
预言
卡夫丁峡谷
“苏联式”卡夫丁峡谷
“迂回政策”的尝试
令人深思的政治遗嘱
第十四章 “中国式”卡夫丁峡谷
走出苏联的“阴影”
既不是“两次”,也不是“一次”
后记
《困顿与抉择》:
杨秀清,广西桂平人,5岁父亲去世,9岁母亲去世,由伯父养大,以耕种、伐林和烧炭为生。拜上帝会的创始人冯云山在紫荆山传教被清朝官府禁锢,洪秀全前往广州准备疏通官府进行营救。危难之际,杨秀清假借“天父下凡”营救出了冯云山。此后,杨秀清正式具有“代天父传言”的特殊身份,一步进入了拜上帝会的领导层。
金田起义后,杨秀清被封为正军师,后又被封为东王,其他四王“皆归东王节制”。在太平天国的官制上,天王洪秀全虽然名分是在各王之上,却是一个“虚君”,实际权力掌握在东王杨秀清手上。
自从南王冯云山和西王萧朝贵相继战死后,杨秀清的权力更加集中。由杨秀清决定的事情在形式上虽然还需要“奏请”天王洪秀全“降旨”,但天王洪秀全已经失去了实际上的否决权。杨秀清利用手中握有的“撒手锏”——“天父下凡”,多次假托“天父下凡”传令,逼使天王洪秀全完全听从于自己的命令。随着权力的集中,杨秀清变得愈加骄横,与天王洪秀全和其他诸王之间的矛盾也在悄然加剧。
冯云山,广东花县人,与洪秀全共同创立了拜上帝会。在拜上帝会创办初期,冯云山靠放牛、拾粪,坚持秘密传播拜上帝会,先后发展杨秀清、萧朝贵、秦日纲等骨干成员入教,为拜上帝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金田起义后,冯云山被封为前导副军师、后军主将,后加封南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