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往事 何大齐绘老北京民俗风情画集》分册精选作者在不同年代创作的一百五十八帧展现老北京民俗风情的画作和诗文(及部分画作创作草稿),配以介绍性短文,生动、真实地再现和还原昔日京城五行八作的繁荣景象,是不可多得的全面展示北京民俗文化的原创之作。《燕京往事——何大齐速写·创作手稿集》分册共分为“动物”“树木·风景”“生活”“音乐·舞蹈”“京剧”“戏剧·曲艺”“荧屏”和“老北京民俗风情人物素材”等八个篇章,辑录作者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至今的三百余幅速写创作手稿,配以作品创作背景和年代知识。这些手稿为创作民俗风情系列长卷画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是以相当的艺术创作高度展示了各个年代民俗生态和文化传承。
一百五十八帧展现老北京民俗风情的画作和诗文,生动、真实地再现和还原昔日京城五行八作的繁荣景象,是不可多得的全面展示北京民俗文化之力作!
画北京民俗风情画是我多年的夙愿。我生于北京,长于北京,昔日京城的生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家住在西黄城根,这里往西是白塔寺,往北是护国寺,这是两个著名的庙会集市,是百业杂处之地。我童年就生活在这里,五行八作的人物形象现在回忆起来还是十分清晰,异常亲切。我画画的兴趣就是在这里培养起来的,我曾经在这里画了无数的速写。
我描绘的对象,都是老北京的人与物:庙会上听说书的老人、街市的小贩、运菜的马车、胡同里的老门楼、院子里的大槐树、郊区农舍、牲口棚……老北京的旧景旧情都保留在我的速写本里,这不仅使我锻炼了绘画技能,也使我对老北京的民俗风情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和理解。
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发生了巨变,昔日京城的景物正在一天天地离我们远去。这就促使我赶快把我记忆中的老北京往事画下来,留下京城的旧影,寄托我对北京民俗风情的怀念,也使年轻的一代了解北京的过去。我陆续画了一些老北京旧景旧情旧人。最近从中整理出一百五十八幅作品,每幅画都配上短文以佐画面,编成《老北京民俗风情画集》卷。
为了让大家了解这些民俗风情画的创作背景,我把过去画的速写和创作手稿也挑选出一部分(共计三百余幅),按类编成《速写?创作手稿集》卷。“背后的故事”有时更为生动、鲜活。
《老北京民俗风情画集》与《速写?创作手稿集》两册合成一函以《燕京往事》为题出版,要特别感谢张赤兵先生的促成。张先生侠肝义胆、古道热肠,颇具古风而当世少有。
何大齐,特级教师。1940年生于北京,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美术教研员,200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老年教育工作者”。曾出版过“中国老年人书法教材系列”“中央国家机关老年大学教材丛书”等关于书法和速写创作专著和教材20余部。
上册目录:
燕京往事纪略/上.一
卖 青 菜 的/上.一二
卖 鸡 蛋 的/上.一四
卖炸灌肠的/上.一六
卖 切 糕 的/上.一八
卖挂拉枣的/上.二〇
卖“糖仔儿”的/上.二二
卖大糖葫芦的/上.二四
卖 胡 琴 的/上. 二六
唱话匣子的/上. 二八
磨剪子、磨刀的/上. 三〇
锔盆、锔碗的/上. 三二
修 笼 屉 的/上. 三四
修 鞋 的/上. 三六
修理雨伞、旱伞的/上. 三八
缝 穷 的/上. 四〇
算 命 先 生/上. 四二
送什锦盒的/上. 四四
卖“哭来笑去散”的/上. 四六
掏 大 粪 的/上. 四八
打 小 鼓 的/上. 五〇
旧 书 摊 儿/上. 五二
卖鹅毛扇的/上. 五四
捡破烂儿的/上. 五六
湖 笔 店/上. 五八
玩 抖 空 竹/上. 六〇
卖 水 果 的/上. 六二
卖 香 瓜 的/上. 六四
卖 西 瓜 的/上. 六六
卖干鲜果品的/上. 六八
卖水萝卜的/上. 七〇
卖 粽 子 的/上. 七二
卖山里红的/上. 七四
卖铁蚕豆的/上. 七六
卖 油 郎/上. 七八
卖 粮 小 贩/上. 八〇
卖活鱼、活虾的/上. 八二
卖猪头肉的/上. 八四
卖臭豆腐的/上. 八六
卖烧饼、油条的/上. 八八
卖 饸 饹 的/上. 九〇
卖刀削面的/上. 九二
卖糖炒栗子的/上. 九四
卖烤白薯的/上. 九六
卖 元 宵 的/上. 九八
茶 汤 摊 儿/上. 一〇〇
炸 肥 肠 的/上. 一〇二
馄 饨 挑 子/上. 一〇四
卖 爆 肚 的/上. 一〇六
卖粳米粥的/上. 一〇八
卖吊炉烧饼的/上. 一一〇
卖 面 茶 的/上. 一一二
炸 油 条/上. 一一四
酒 摊 儿/上. 一一六
卖炸小活虾的/上. 一一八
卖羊头肉的/上. 一二〇
卖豌豆黄儿的/上. 一二二
卖豆腐脑的/上. 一二四
卖老豆腐的 上. 一二六
卖 豆 汁 的/上. 一二八
卖棉花糖的/上. 一三〇
打冰盏儿的/上. 一三二
卖雪花酪的/上. 一三四
卖冰棍儿的/上. 一三六
卖冰糖葫芦的/上. 一三八
卖大碗儿茶的/上. 一四〇
逛 厂 甸 儿/上. 一四二
卖噗噗噔的/上. 一四四
拉 洋 片 的/上. 一四六
捏江米人的/上. 一四八
套 圈 儿 的 上. 一五〇
打 镗 锣 的/上. 一五二
耍猴栗子的/上. 一五四
卖 空 竹 的/上. 一五六
卖氢气球的/上. 一五八
唱 大 鼓 的/上. 一六〇
卖 风 筝 的/上. 一六二
卖 风 车 的/上. 一六四
卖兔儿爷的/上. 一六六
面 具 摊/上. 一六八
卖 花 灯/上. 一七〇
吹糖人儿的/上. 一七二
卖草编玩具的/上. 一七四
耍 猴 儿 的/上. 一七六
耍 耗 子 的/上. 一七八
鸟 市/上. 一八〇
卖蝈蝈儿的/上. 一八二
卖蛐蛐儿的/上. 一八四
卖小金鱼的/上. 一八六
天桥杂技顶碗/上. 一八八
摔 跤 的/上. 一九〇
燕 口 夺 泥/上. 一九二
修 表 的/上. 一九四
修理搓板的/上. 一九六
编 筐/上. 一九八
照 相 的/上. 二〇〇
代写书信的 上. 二〇二
写 对 联 的/上. 二〇四
剃 头 的/上. 二〇六
修 脚 的/上. 二〇八
掏 耳 朵/上. 二一〇
牙 医/上. 二一二
游 医/上. 二一四
卖 假 药 的/上. 二一六
擦 皮 鞋 的/上. 二一八
送 水 的/上. 二二〇
卖 黄 土 的/上. 二二二
摇煤球儿的/上. 二二四
钉 马 掌 的/上. 二二六
散 包 厨 子/上. 二二八
摇 镗 鼓 的/上. 二三〇
卖 豆 纸 的/上. 二三二
打 瓢 儿 的/上. 二三四
卖 估 衣 的/上. 二三六
卖 旧 货 的/上. 二三八
烟 摊 儿/上. 二四〇
卖 炭 的/上. 二四二
卖芝麻秸的/上. 二四四
卖花绦子、布带的/上. 二四六
绕线的/上. 二四八
卖耳挖勺的/上. 二五〇
抬 花 轿 的/上. 二五二
拉 洋 车 的/上. 二五四
推独轮车的/上. 二五六
赶 脚 的/上. 二五八
拉 冰 床 的/上. 二六〇
窝 脖 儿/上. 二六二
拉排子车的/上. 二六四
拉 骆 驼 的/上. 二六六
赶 大 车 的/上. 二六八
山 背 子/上. 二七〇
走 骡/上. 二七二
运 鸡 鸭/上. 二七四
街 头 艺 人/上. 二七六
数 来 宝/上. 二七八
江 湖 骗 子/上. 二八〇
杆 秤 作 坊/上. 二八二
拴 笤 帚/上. 二八四
拉 大 锯 的/上. 二八六
铁 匠 铺/上. 二八八
磨 房/上. 二九〇
汤 锅/上. 二九二
打 车 作 坊/上. 二九四
小 煤 窑/上. 二九六
冥 衣 铺/上. 二九八
油 盐 店/上. 三〇〇
散 灯 花/上. 三〇二
换 春 装/上. 三〇四
卖 花 灯/上. 三〇六
过新年放鞭炮/上. 三〇八
提 笼 架 鸟/上. 三一〇
棋 摊/上. 三一二
腌 咸 菜/上. 三一四
蒸 窝 头/上. 三一六
贴 饼 子/上. 三一八
包 粽 子/上. 三二〇
烘 笼/上. 三二二
接 生 婆/上. 三二四
辘 轳/上. 三二六
下册目录:
书画同源小记/下. 一
动 物/下. 七
树木?风 景/下. 三一
日 常 生 活/下. 八七
音乐?舞 蹈/下. 一三一
京 剧/下. 一八七
戏剧?曲 艺/下. 二二七
荧 屏/下. 二五三
老北京民俗风情画人物素材/下. 二七三
上册样章:
燕京往事纪略
1945年1月,正是天寒地冻的数九寒天,我们全家从沙滩租住的房屋搬到西安门北黄城根的一所大宅院里定居。直到1966年夏天搬出,我们在这里度过了二十一个春夏秋冬。其间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国事、家事,一幕一幕,如梦如幻,时时在我脑海中闪现。这是我一生中十分难忘的一段人生经历。我只从中掇取几个生活片断,寄托我对那一段生活的情思。
祭灶
小时候最盼望的是过年。旧历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共二十余天,这是老北京民俗、民情大荟萃的时候。那时民间有个顺口溜:“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蒸馒头;二十九贴道祐;三十晚上阖家欢乐吃饺子。”真是好戏连台,这些都是让孩子们兴奋不已的趣事。
所谓“二十三糖瓜粘”,说的是老北京的“祭灶”习俗。我家后院住着远房的亲戚,我称老人为“七爷”,管他的女儿叫红姑,他家就供灶王爷。听七爷说:灶王爷龛供在灶台上方,看着一家人一年的生活,到年终要上天把一家人的善恶言行报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将对这家人进行奖惩。等到除夕夜再把灶王爷迎回家中。
我十分好奇,灶王怎么上天?又怎么回来?七爷说:“二十三晚上来看祭灶归天的仪式,你就明白了。”好不容易盼到了祭灶的日子,他上午就买回了关东糖和糖瓜,到了晚上,七爷郑重地把灶王爷、灶王奶奶的画像从佛龛上取下,供在祀案上。供品以关东糖和糖瓜为主,还备有一碟草料、一碗凉水。关东糖是给灶王吃的,后两样则是为灶王所乘马匹准备的。上香后,七爷口中念念有词:“上天言好事,好话多说,不好话少讲。”然后拿起关东糖在灶口上转上几圈,待糖遇热融化的时候,马上往灶王画像的口部抹上几下,又白又黏的糖饴粘在了画像上。意思是把灶王的口粘上,不让他上天说坏话。烧过香后,把灶王爷、灶王奶奶的画像连同一碟草料烧掉,烟和灰尘腾空升起,灶王爷就是这样升天了。再把凉水泼在地上,祭灶仪式就完成了。我们几个孩子争着吃掉又甜又黏的关东糖和糖瓜。在孩子的眼中这不过是一种有趣的游戏罢了,可是七爷却十分虔诚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