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名老中医虞坚尔先生四十余年治学、行医、教学、科研生涯的部分心得体会和经验荟萃, 以及由其门生将体现其学术思想、临证精华的众多临证医案中精选了78例医案, 编撰成书。分上、下篇, 上篇为医话篇, 下篇为医案篇, 按肺系疾病、脾系疾病、心肝系疾病、肾系疾病、五官科疾病、其他病症分6大系统62个临床常见多发病症的治疗案例, 是虞老长期临床经验的真实再现。每案不但详细地记录了虞老辨证论治的过程, 案后还以按语的形式对理法方药进行了分析, 系统的地挖掘整理了虞老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 并有老师评语, 画龙点睛地对门生的理解予以点评, 使学生在沉潜往复中体味老师的学术精髓和独到的诊治经验、组方配伍的法度。更加有助于中医后学者理解和掌握各医家临床辨治思维方法和遣方用药心得。作者希翼公诸于世, 与同道共享。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医话篇
“证”的研究思路之我见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病的核心,“证”一直是现代中医研究的重点。证是患者就诊时疾病的综合情况概括,它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既包括了病变的部位、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又反映出了病证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本质,因此它反映了患者的主要病痛所在。对“证”的研究,虞教授提出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证”的规范化研究由于中医“证”目前很不规范,首先是证名不规范,如“脾失健运”,可称“脾不健运”、“脾气下陷”,又可称“脾虚气陷”;其次,“证”的诊断标准没有考虑到病的影响,一些“证”的主症、次症、兼症、舌苔、脉象,在不同的病中其主次地位是可变的;再次,“证”的诊断不应是简单的叠加,如脾气虚证不应等于脾虚证加气虚证。此外,许多“证”的诊断标准的制定是从中医理论、文献及专家咨询等初步认定后,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多元统计回归得出诊断方程。但这些中医理论、文献及专家咨询都是带有主观成分、尚有待严格科学论证的认识。认识到“证”的规范化研究的重要性,努力尝试开辟一些研究新途径。其内容为: ① 继承。即保持中医传统诊疗体系,通过学习、整理,保留沿用与现代临床相适应的部分古病证名称、分类方法、治疗方法。② 规范。中医病证命名要避免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尽量规范化,病名要反映疾病的本质特征,要区分病、证、症三个不同概念,建立高标准的中医疾病分类代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