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以“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作为解释中国近现代史思想史上许多错综复杂现象的基本线索,在学术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毁誉参半。许多青年入学赞之为提供了崭新的范式变革。紧接此文,《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以数十年的新文学历程和哲学上“现代新儒家”等论题,简明而深入地展示了现代中国思想的诸多重要方面和问题,或明或暗地显现了上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的身影、悲欢和坎坷命运。书中论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长文则结合对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思想分析,说明由民粹主义、道德主义的入侵马克思主义,迷信战争经验等等,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作者李泽厚“救亡压倒启蒙”的学术体系推动了海内外学术界对改良与革命、“告别革命”、辛亥革命及激进主义的讨论,李泽厚对百年中国的“文化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副从不同视角反思百年中国历史的思想图景,体现了其走出“革命崇拜”,祈求改良的发展思路,也促使我们对文化与政治的关系进行深入地思考。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
内容提要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一、启蒙与救亡的相互促进
二、救亡压倒启蒙
三、转换性的创造
记中国现代三次学术论战
一、二十年代科玄论战
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三、四十年代文艺民族形式论战
胡适 陈独秀 鲁迅
一、提倡白话文与新范式
二、革命战士
三、提倡启蒙超越启蒙
青年毛泽东
一、“动”、“斗”的宇宙一人生观
二、“贵我”的“道德律”
三、“通今”的经验理性
试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一、1918年-1927年
二、1927年-1949年
三、1949年-1976年
四、1976年-
二十世纪中国(大陆)文艺一瞥
一、转换预告
二、开放心灵
三、创造模式
四、走进农村
五、接受模式
六、多元取向
略论现代新儒家
一、熊十分
二、梁漱溟
三、冯友兰
四、牟宗三
漫说“西体中用”
一、“中体西用”的由来和演化
二、历史经验和“西体中用”新释
后记
附录:再说“西体中用”
一、背影来由:回应批评
二、词语问题:突出矛盾
三、历史回溯:三派意见
四、“体”乃新解:衣食住行为根本
五、“用”是关键:转化性的创造
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
五四运动包含两个性质不相同的运动,一个是新文化运动,一个是学生爱国反帝运动①。众多论著常常笼统地歌颂它们,较少注意二者的复杂关系及由此而来的思想发展和历史后果。本文试图对此作些初步探讨。
一 启蒙与救亡的相互促进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2卷起改名《新青年》)杂志,在《敬告青年》这实际的发刊辞中,以中西文化对比的方式,抨击了各种传统观念,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项主张,鼓吹“科学与人权并重”,这即是不久后提出“赛先生”(科学)与“德先生”(民主)的先声。《新青年》以披荆斩棘之姿,雷霆万钧之势,陆续发表了易白沙、高一涵、胡适、吴虞、刘半农、鲁迅、李大钊、钱玄同、沈尹默、周作人等人的各种论说和白话诗文,第一次全面地、猛烈地、直接地抨击了孔子和传统道德,第一次大规模地、公开地、激烈地反对传统文艺,强调必须以口头语言(白话)来进行创作。以道德革命和文学革命为内容和口号的新文化运动,汹涌澎湃地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