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锡麟(1873—1907),字伯荪,在光复会中他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光汉子,浙江绍兴人,他是上海光复会在安徽和绍兴地区的主要行动领导人。吴越地区从来都是“报仇雪恨之乡,非藏污纳垢之地”,而出生在绍兴的徐锡麟也深受这片土地传统精神的浸濡。但是事实上,他对清朝一开始却是报着支持的态度,一直坚信清朝的维新会为民众带来一个全新的社会,直到清朝政府屈服于一次次西方列强的枪炮,签下一份份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残害一个个为拯救祖国而到处奔走的爱国志士,他才对清政府感到绝望,并决心用自己的生命去灌溉革命的花枝。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推荐、青少年课外必读本;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团中央中国青年网、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发起;多位国内著名高校和重点和重点中学知名教师参与编写;由著名作家高占祥、周殿富等主编;视角崭新、配图精美;全方位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独特视角纪录中国近现代爱国名人之生平,以名人之人格魅力引导当下青少年之价值取向;
※读者了解和认识近现代爱国人士的入门之书
引言/001
一、放弃维新,为革命事业奋斗/001
二、创办学堂,积蓄革命力量/039
三、进入官场,灌溉革命的花枝/055
四、以身许国,革命自有来者/081
后记/101
延伸阅读/104
徐锡麟年谱/139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结束。整个国家震惊于日本军队在旅顺犯下的暴行,震怒于清朝政府的懦弱和妥协。中国赔款两亿三千万两白银,清政府国库空虚,社会民众生活困苦,他们几乎要变卖自己的儿女以求果腹,到处都是哀鸣与痛苦,到处都是黑暗与冰冷,这对徐锡麟的思想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