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战国思想家孟轲的代表作《孟子》一书的解读文本。孟子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比如:“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仁者无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等。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从他的思想中获取营养。古往今来解释、研究《孟子》的著作有很多。本书中,编者整理了具有代表性的各家学说,进行适当取舍,做谨慎的阐释,力求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解读《孟子》大义。
教育部重点推荐的新课标同步课外阅读丛书: 全新红皮系列,小而精,博而巧
专家团队:名校名师强强联合,严格把关编选
与时俱进:紧扣新课标范围,尽享新鲜阅读
名家名作:文化巨匠的肩头,孩子未来的起点
“新课标必读丛书”精选新课标同步课外阅读书籍。学习国内外经典文学,做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认准新华先锋精装红皮系列丛书!热销黑皮系列升级版:更精美小巧,更明亮多彩!
本套丛书不仅囊括了许地山《落花生》、叶圣陶《稻草人》、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雷锋《雷锋日记》、萧红《小城三月》、林徽因《人间四月天》等国内一批文坛经典之作,还翻译收录了《安徒生童话》《了不起的盖茨比》《秘密花园》《希腊神话》等国外经典著作,涵盖了语文学科的散文、小说、诗歌、自传、寓言、科普等多种作文形式,语言考究,皆为名家范文,专为学生阅读精心挑选收录。
前言
卷一 梁惠王(上)
卷二 梁惠王(下)
卷三 公孙丑(上)
卷四 公孙丑(下)
卷五 滕文公(上)
卷六 滕文公(下)
卷七 离娄(上)
卷八 离娄(下)
卷九 万章(上)
卷十 万章(下)
卷十一 告子(上)
卷十二 告子(下)
卷十三 尽心(上)
卷十四 尽心(下)
\\t
卷一 梁惠王(上)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1]。王曰:“叟[2] !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3] !何必曰‘利’?亦[4]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5]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6]利而国危矣。万乘[7]之国,弑[8]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9]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10]。未有‘仁’而遗[11]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释】
[1]梁惠王:即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前319年),于前369年继位为魏国国君。他在位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屡次落败,不得已将魏国国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到了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因此魏国又被称为“梁”;前344年,他自称为王,史称“梁惠王”。据史料记载,前335年,为谋富国强兵,梁惠王以重金招募贤士,于是,“孟子适梁,礼请孟子,见之”。
[2]叟:古代对长老的尊称,这里是梁惠王对孟子的尊称。当时,孟子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另外,叟也指老人,如《愚公移山》里的智叟。
[3]王:指梁惠王。孟子将梁惠王简称为王。
[4]亦:只。
[5]庶人:即百姓。
[6]交征:互相争夺。征,求取。
[7]万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当时以拥有兵车的数量来衡量诸侯国的大小强弱,一般而言,一乘兵车配甲士三名,步兵72人。万 乘之国就是很大的国家了,其次是千乘之国等。据《战国策》记载,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燕、齐、楚、秦等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等国。而文中提到的千乘、百乘之家,指的是公卿大夫封邑的大小强弱。
[8]弑:臣子杀国君。此外,下级杀上司、地位卑微的人杀地位尊贵的人也称弑。
[9]苟:如果。
[10]餍:满足。
[11]遗:遗弃,抛弃。
【译文】
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问道:“老先生,你不远千里来到我的国家,一定有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一定要说到利呢?只要说仁义就够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百姓说‘怎样有利于我自己’?就会造成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的局面,国家就危险了。
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就拥有一千辆兵车,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他们就拥有一百辆兵车,这其实也不算多。可是,如果轻仁义而重利益,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永远不会得到满足的。相反,从来没有讲‘仁’的人抛弃父母的情况,也从来没有讲‘义’的人侵犯国君的情况。所以,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够了,又何必说利呢?”
【阐释】
这是《孟子》一书的第一章。之所以把这一章作为全书的开篇首章,是因为孟子在这一章里提出的仁义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从孔子的“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起,儒家就认为“圣王之道唯有尧、舜、禹、汤、文、武”,而这些“圣王之道”又以仁义为首,因此,仁义思想是儒家学说必然要涉及到的内容。
孟子身处的乱世是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