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阐述当前空间信息技术在洪灾评估的应用现状,提出研究理论需求;2.研究洪灾面积的多源遥感快速提取方法;3.利用空间信息格网技术,将洪灾区域划分为格网并进行致灾因子分析;4.用遥感方法及相关模型快速提取致灾因子;5.对现有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改进及集成研究;6.结合致灾因子划分,描述灾损样本的采集方法,利用样本训练神经网络
《国际气候变化治理:制度与路径》包括以下内容: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条约演进与法律机制;市场机制对气候变化治理的作用;气候变化诉讼等。在研究内容上,集中于气候变化国际法律机制的宏观描述、具体问题的微观分析以及我国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方面。《国际气候变化治理:制度与路径》运用国际法原理分析气候变化所涉基本法律问题,具有一定
本书内容包括:气象程序设计与绘图软件安装与运行、基于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的气象要素的处理、基于子程序调用的气象要素的处理、蒙古高压特征分析、基于NCAR/NCEP再分析资料降水和气温的气候特征分析、蒙古高压与中国气温关系分析。
本书是为大气科学本科生的大气探测学课程编写的教材。书中详细介绍了地面气象观测和高空探测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并简要介绍了大气遥感和大气边界层探测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应用。
邹骥、傅莎、陈济、祁悦、王克等*的《论全球气候治理--构建人类发展路径创新的国际体制》从气候变化科学事实入手,分析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特殊性及其给全球治理和人类发展带来的挑战,回顾了世界工业化历史进程,在可持续发展和公平的框架下,结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国际气候合作进程和应对气候变化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演进和
实现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是国家的一项战略任务。建设低碳经济或低碳社会形态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需要充足的技术准备。我国要走好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有四点非常重要:思想观念上的转变;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好”替代“快”;技术的创新;利用世界发展的大环境。因此《气候战略问题研究(2015)》从气候战略问题、气候制度与政策、统
本书描述了中国干旱形成的自然背景条件,并从自然条件出发进行了中国干旱区域划分。书中论述了1950年以来中国干旱灾害的特点及时空演变规律,分析了全国当前农业干旱、因旱人畜饮水困难的主要特征,对中国的城市干旱缺水状况和应急能力进行了讨论。
本书以“巴黎的新希望与新起点”为主题,特邀气候变化领域的专家学者撰稿,以独到的视角进行分析,内容涉及国际气候谈判形势与进展、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气候变化相关科学研究的一些**动态和热点问题。
《地方政府与全球气候治理--对中国地方政府低碳发展的考察》将中国地方政府纳入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多层次治理体系中来,以低碳发展为对象,研究中国地方政府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行为机制。该书在公共物品理论和中国地方政府研究的基础上,从中央政府激励—约束和地方政府利益维度,构建了一个地方政府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理论框架,提出地方政府自
本册图书以“风霜雪雨四季”为主题,带领读者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介绍了有关天气以及可以观察到的天气现象,是帮助读者了解这些气象知识的科普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