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有关人性的著作。作者从心理学与社会学角度,对人性这一话题进行探讨,选取经典的人性案例,带领读者认识人性的善与恶,在歌颂人性光辉的同时,展现了人性黑暗的危害,提出人人都要认识人性、不去考验人性,方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与内心相处。本书文笔优美,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阐述,可读性较强,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让
大数据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本书为中国近代史学文献丛刊之一种。本书集中辑录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的唯物史观中国史著作的各类书评百余篇,所涉及著作包括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张闻天《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翦伯赞《中国史论集》等多本近现代著名唯物史史学作品,这些书评从多角度多面向地评介了当时
本书稿是一本关于唯物史观的研究性著作。本书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精髓出发,以挖掘其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为前提,重在发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运用与发展,从而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论特质。首先,通过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发展理论基础的挖掘,发现其根本目
书稿分三编,即“唯物史观重要概念的诠释与阐发”“唯物史观重要概念在我国的理解和运用”“唯物史观重要概念的价值和意蕴”,共分为25章。本书主要探讨唯物史观若干核心概念的内涵辨析、在汉语语境中的生成,以及在中国的理解、阐释与运用。主要对“共同体”“社会有机体”“市民社会”“所有制”“社会存在”“人民”“人的本质”“人与自然
本书详细介绍了苏联、东欧颇具代表性的理论家对历史唯物主义观念的理解的演变过程,具体而言,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20世纪初苏联、东欧历史唯物主义观的时代语境与理论阐释过程,强调在出现科学主义与教条主义两种错误倾向的背景下列宁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阐释,是从社会现实出发的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创新和发展;第二部分,
本书关注的问题是晚期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哲学的批评,切入点是晚期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从本有而来的存有历史性思想。关于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他对马克思哲学的批评的著作和文章,是非常多的。但是,作者认为,从晚期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本有(Ereignis)出发来讨论他对马克思的批评,也许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因为从强调本-有而不
多少个世纪以来,诗人和哲学家们都在赞颂着大自然对人们的益处:贝多芬从岩石和树木中获得灵感;华兹华斯在踏过石楠地时吟出诗句;特斯拉在公园里想到电机……弗洛伦丝威廉姆斯对这些故事中大自然所蕴含的能量充满好奇,开始探索其对人脑的积极效应背后的科学。从日本、韩国、英国,到芬兰、美国,再到新加坡,她的
本书共分为八章,内容包括:人性之本的提出与悬疑、人性的金字塔结构、金字塔结构的基石及内涵、人性的四大自然法则、人性之本与人类社会进步的机理、国家在人性中的意义要素、人性之本与社会治理。
意大利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哲学家,为马克思主文理论及其在意大利的发展和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被认为是哲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开创者,特别是在唯物史观的理解和应用方面。拉布里奥拉出生在意大利南方的那不勒斯,早年思想深受以贝特兰多·斯帕文塔为代表的南方黑格尔主义的影响。后来在罗马大学任教,成为历史哲学的讲席教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