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社区公共空间治理中的结构性矛盾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列斐伏尔空间三元本体论为理论基础,强调制度、行动与认知构成了社区公共空间的三重属性。但制度、行动与认知之间存在的偏差成为影响实现社区公共空间共建共治共享的重要维度,也增加了治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并由此形成社区公共空间的治理矛盾。?实现社区公共空间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核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分析生态问题,其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本书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思想渊源、发展历程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等层次展开,为解决中国现实生态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助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为世界生态文明贡献中国智慧。
挥将日月长明笔,写就雷霆不朽文。《论持久战》是毛泽东雷霆不朽文中最具历史性影响和世界性影响的代表作,亦是中国革命的具体与实际相结合的范例。本书以六章篇幅,运用多重视角,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全民族抗日战争初期的一段重要历史。作者从毛泽东为何要写《论持久战》、为什么能写出《论持久战》,以及《论持久战》蕴含着的时代观、体现出的
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当前学界高度关注的热点话题,其所引发的一些新的挑战和新的情况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多维度予以有力回应。本书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维度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研究,极具前沿性(目前没有学术专著从此维度进行阐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于学科发展具有助推作用。本书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深深地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生动地展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高校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骨干力量,直接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之重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力军。立足新时代新征
本书通过对中美两国进入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的综合考察,系统解析了时代挑战、精神传统、躬行实践及五大精神维度(爱国、道德、审美、敬业、法治)相互交织所形成的精神升华机制。研究采取比较历史学的视角,通过梳理中美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异同,剖析了两国青年群体精神升华路径的共性特征与独特差异。得出在价值目标层面、意义核心、社会合力三
本书认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书主要从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了考察:第一,在知识论的视域下审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与具体、先验与经验、形式与内容等诸多范畴中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反身内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本书从把握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发展中的指导意义、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运用辩证法揭开世界的神秘面纱、正确把握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理解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取得新时代伟大成就等五个方面出发,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战略导向,尽可能使大学生置身于全新的实践教学场域中,帮助作为时代新人的当代大学生科学理解新时代如何
近年来,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发展成效显著。本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聚焦思政课信息化创新发展,运用具身认知理论,从具身技术支持下人与环境的交互理论出发,基于具身性的伦理思考,反思当前虚拟仿真技术交互的局限性,进而探讨如何实现从具身体验到化身认同的逻辑理路。通过学生对于思政课虚拟仿真场景实践的需求和期待的数据分析
本书以马克思恩格斯关系为主线,并以黑格尔为中介,试图发掘N.莱文“马恩对立论”的形成过程、揭示其理论背景与思想渊源以及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并融合四种关系模式:即“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视黑格尔为其隐性逻辑;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祛除‘黑格尔的幽灵’;西方马克思学力图基于纯粹的文本考据还原二者关系的原貌;新辩证法学派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