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混合式教学设计》是河北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改革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3年版)为基本依据,由河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教师组
本书主要摘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既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也有马克思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新论断;既包含跟“共同体”直接相关的术语如“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也包含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的概念如“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全书以时间为序,按经
本书从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精神分析结合的视野出发,以现代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概念为基础,并结合索恩一雷特尔有关《资本论》中商品交换理论的研究,分上下两篇对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和分析。上篇主要围绕现代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逻辑展开,包括拉康的镜像认同、他者、对象a、主体和实体等概念,以及齐泽克有关意识形
马克思是不是一位政治哲学家?他是否长期从事政治哲学研究?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理论特质是什么?它如何切入现实?究竟如何看待“马克思与正义”之争……在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领域,还有大量基础性、学理性问题有待精细探究。本书通过详细考察和深入分析马克思的文本著作,对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重要学术争论、理论特质与研究方法等,作
人的发展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对人的发展状况进行历史性考察的结果。马克思以历史的宏大眼光概括了人类发展的形态特征,展示出人的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对现代社会的辩证态度,这对于理解现代社会和人的自由之间的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本书结合现代社会所发展出的丰富现实材料,对马克思人的发展形态理论进行了全景展示,不仅扩展了马克思在现代社会“在
本书稿为论文集,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建设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设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构建、“两个结合”与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文艺价值观与新时代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实践、文明互鉴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
本书着重分析了列宁思想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特点和影响;列宁主义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总结提炼出正确认识列宁主义,要着眼于解决中国问题,在继承和超越中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反本开新的基本经验和当代启示。本书以中国问题为导向,用史论结合的方法,研究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世界传播通考”丛书的一种。《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在1875年5月为反对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内的机会主义派别而写的对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在哥达会议上提出的党的纲领草案的批评意见。马克思在文中严厉批判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谬论,指出在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必须先作出各项社会扣
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世界传播通考》系列的一部。本书主要由总序、导言、《剩余价值理论》原版通释、《剩余价值理论》俄文版萨利坦节译本考释、考证、影响、结语、后记等几部分构成,旨在考证《剩余价值理论》俄文版萨利坦节译本在世界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的作用,目前国内外的考证研究有哪些成果和不足,考证研究的意义以及思路方法等,让
本书在2013年《我观毛泽东》增订本的基础上,新增作者十年来的30多篇学术性文章、约50万字,占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一,因此定名为《我观毛泽东》(新增订版),分为三卷。本书对上一版的大纲结构作了调整,分为八编,第一编是导论、第二编是对毛泽东历史评价性研究、第三编是毛泽东民主革命时期思想研究、第四编是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