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画是指古代人类描绘或刻制于洞窟石壁或露天岩石上的图像和符号,岩画是一种全球性的现象。从17世纪在北欧发现岩画以来,全球五大洲陆续的发现了大量岩画。岩画已被普遍认为是早期人类记录他们的社会、历史及生存方式的一种途径,并以此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理解、认识以及他们的信仰。而岩画也被认为是再现早期人类历史的直接依据。内蒙古高原
《相观而善集》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资助的考古学与古文字学研究集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先生担任主编。该刊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刊发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相关研究成果,深入发掘蕴含其中的历史思想和文化
《二里头陶器集粹》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的考古学专刊乙种第30号。该书作为一本大型考古图录,刊布了1959年以来二里头遗址出土的500多件陶器资料。该书有300多个彩版和黑白版,并附有详细的中英文说明,基本反映了二里头遗址陶器的全貌。作者在陶器的选择上不仅重视了学术价值,还注意了其艺术性,因此,对广大的美术爱
通过百余年的考古成果揭示,中华文明距今一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源、五千年形成、四千年发展等几个阶段,本书通过系统梳理新石器时代最新的考古发现,从文化序列与特征、聚落形态与社会结构、生业经济与科学技术、艺术与信仰等四个方面系统论述早期中国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书稿为西北工业大学文物考古专业教材建设系列成果之一。与其
本书对先秦至秦汉蜀地华夏化进程展开系统研究,揭示地处华夏西南边缘的蜀地、蜀人是如何伴随着中原王朝的占领、统治、改造以及华夏文化的渗透、吸纳,一步步告别“蛮夷身份”而获得华夏身份的历史进程。与之相对应,本书亦对华夏方面如何鄙夷、吸收、接纳、认可、认同蜀人的情况展开分析,探索中原地区华夏方和蜀地华夏边缘的复杂相互作用及其历
本书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的《书》类文献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文本整理、注释、今译等方法对《书》类文献篇目文本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并对作为传世本《尚书》来源的早期《书》类文献编订、结集、传播情况进行综合考察。 清华简《书》类文献主要集中在前五册,篇目包括《尹至》、《尹诰》、《程寤》等十八篇。以时代划分,《尹至》等八
理论是一门学科的制高点,对学科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理论学习是不可或缺的。本书从多个维度系统地介绍了现代西方考古学理论的发展,所涉理论并不局限于若干主要的范式,而是同时考虑到与新兴研究主题相关的理论、与考古学社会应用相关的理论,以及与重大课题相关的各理论,就每一种理论的起源、应用、争论等都有较为全面的介
本书是“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神话学文库”(第三辑)的一种。这是一部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动物题材研究随笔集。人类之所以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因为拥有信仰,拥有与信仰相关的艺术。特别是最初出现的造型艺术,是一种灵魂艺术,是造神艺术。中国史前时代从8000年前开始启幕的艺术造神运动,将科学融入艺术思维,用艺术
本书主要探讨了考古学证据如何让考古学家更清晰地理解人类的社会与技术发展。伊恩·霍德的这本具有开创性的著作引用了很多生动案例,这些案例的年代跨度很大,从人类早期历史一直绵延到当代社会,向读者证明了人与物之间的纠缠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显著特征。
第一章,就衣镜上画像的构成与布局内涵进行阐发。第二章,就衣镜上的圣人孔子画像与汉代教育的关系进行阐发。第三章,就衣镜上的孔子之徒与他们的组合排序进行阐发。第四章,就衣镜上的神仙信仰与灵兽观念进行阐发。第五章,就衣镜上麒麟神化后的蜚虡神兽兼容黄龙形象的事实和其形象创造的必然性、合理性进行阐发。第六章,由衣镜上孔子与弟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