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逊以回顾19世纪诞生于法国的社会主义方式,对社会主义运动的两股潮流——威权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进行逐一考察”,展示二者之间的斗争过程,揭示其背后的“历史逻辑”。提到威权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就不能不谈到这两种主义的缔造者——马克思与蒲鲁东。截然不同的性格和成长环境,是后来二人形成不同理论旨趣,并选择不同革命道路的内在原因
致力于探究文化伦理的基本问题,以文化哲学、中国伦理学、西方伦理学以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等理论作为基础,通过实证考察与文献分析,运用理论归纳与演绎等方法,深入文化领域,考察文化行为,原创文化伦理学基本理论。本著作从阐述伦理学基本理论即完善原则与正义原则开始,以此为指引确立文化伦理的完善准则和正义准则,以文化伦理的完善准则和
本书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为理论依据,重点阐释了马克思人民立场的来源、人民立场的发展历程、人民立场的特质,以及马克思在理论思辨中的人民立场和实践斗争中的人民立场,结合“马克思的遗志”进一步阐述了人民立场在世界历史中的实践。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兼具理论性
本书立足马克思原著的主要文本,以人民主体为线索,探求马克思哲学的历史轨迹和内在建构,对马克思哲学以及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本书主要采取文本分析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整体研究法,马克思对人民主体思想没有系统的理论阐释,只是散见于马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大精深,从其中进行精选有一定困难。马克思主义哲学集中体现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但其中任何一个单独著作又不能等同于马克
本书是由连载在杂志《经济》上的六篇论文编辑而成的,旨在探究《资本论》的形成史。在这次研究中,作者对一直以来想要解决的课题,即追溯从起初的《1857—1858年手稿》发展到《资本论》三卷的构成过程及其理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概括地说,著述结构的这一进展成就了这样一个结局,最初本应该在“资本一般”的框架下展开的“资本的生产
《马克思主义和人文科学》是吕西安·戈德曼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在他写完本书的序言后,他便与世长辞了。在《马克思主义和人文科学》中,作为“那个年代最敏锐、最有智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戈德曼一如既往地探讨了他所热衷的主题:在剧烈变化的人文科学学科与思潮面前,马克思主义该如何与时俱进,与具体的时代背景和形势相结合。借由马克思、卢
本书从“高瞻远瞩胸怀大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仁者无畏胆识超人”“善于沟通与协调”“宣传鼓动意在人心”“我的靠总结经验吃饭的”“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坚持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清正廉洁公私分明”“艰苦奋斗简朴为本”“毫不利己关爱他人”“以诚相待胸怀坦荡”等多个方面,悉心讲述了毛泽东的处事艺术,我们可以学习毛泽东的处事
本书是一部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中国化的学术专著。本书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紧密结合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征、新趋势、新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全面地梳理与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中国化的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通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文本,结合生动鲜活的艺术个例,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思想基础和文化渊源,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规律,融文艺理论与作品解读于一体,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科学阐释。全书共分八个章节:第一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文化渊源和思想基础;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