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自古以来,月亮便承载着中国人深厚的情感,宛如国人的另一个故乡。那奔月而去、一去不返的嫦娥,与我们在每一个深夜遥遥相望……。2004年,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经国务院批准正式立项,并由国家航天局将探月任务命名为“嫦娥工程”。本书讲述了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参与嫦娥工程的历程,以及在型号研制过程中那些值得铭记的人和事。全书共6章:第1章,追溯了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参与嫦娥工程的初心与契机。第2章,记叙嫦娥五号轨道器研制团队在方案设计时的奇思妙想与精心构思。第3章和第4章,记录
近年来,随着载荷分辨率水平及模式能力要求的不断提升,对卫星的姿态指向精度、姿态指向稳定度以及姿态机动过程中的稳定跟随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编写的。它不仅深入探讨了一种新型“浮体式卫星”的概念和原理,而且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敏捷控制设计方法,突破了传统卫星控制的局限性,使得卫星在敏捷动中成像研究领域能够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的任务执行。全书共分为6章,前三章主要介绍浮体式卫星的总体概念及其敏捷控制理论,后三章介绍浮体式卫星敏捷控制相关的单机以及仿真和试验系统研究情况。本书中大部分内容是
移动目标跟踪在军民领域有着显著的现实应用价值,而成像卫星是实现移动目标跟踪的重要平台之一。本书创造性地提出面向移动目标跟踪的多星协同规划与自主调度框架、模型及方法。
本书共分为4章:Part01对航天器的定义、作用、分类、未来趋势等基础问题进行了解答。Part02对与航天器结构、制造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解答。Part03对与航天器发射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解答。Part04对与航天器在轨运行、地面控制、回收着陆、航天员操作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解答。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的航天知识,同时也为了增强图书的趣味性和观赏性,书中配有大量示意图、鉴赏图以及生动有趣的小知识。
本书是介绍航天知识的科普图书,书中以问答的形式介绍了航天领域的相关内容,帮助读者循序渐进地了解航天的相关知识。本书在介绍航天历史的同时,还对与之相关的知识体系,如航天发展中涉及的科学技术、航天人员的选拔、航天器的构造等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说明,能够有效提升读者对航天活动的认知水平。
本书是一本航天方面的科普百科读物,主要内容涵盖了火箭、空间站、卫星、深空探测器这四大板块。主要内容包括火箭升空原理,火箭构造、火箭掉渣原因、爆炸螺栓、中国及世界各国的火箭、火箭发射流程;空间站的交会对接、为什么要建空间站、空间实验室、太空养殖、宇航服、机械臂、太空生活;宇宙速度、轨道、卫星轨道、通信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深空探测发射窗口、引力弹弓、探索月球、探索火星、探索土星、探索木星、飞向远方等;书中最后还给出了航天历史发展时间线及大事记等内容。本书旨在激发小读者对航天科学的兴趣,通过了解
一本装满火箭秘密的太空冒险手册!中国是火箭的“祖传老店”!宋朝就有会钻地的“地老鼠”烟花,明朝的“神火飞鸦”能翻着跟头烧敌营,最酷的是飞天侠万户——他把47支火箭绑在椅子上,举着风筝想冲上月球!(虽然失败了,但月球上真的有座环形山叫“万户”哦。)后来,一群“科学怪人”登场啦:有人躲在小黑屋画火箭图纸,有人造出只能飞56米的铁罐子…直到1957年,一颗银色小球唱着歌冲上太空,人类终于有了自己的“人造月亮”!最刺激的章节来了!从“向月球进发”到“一只脚踏到月面上”,宇航员在月亮上跳“慢动作芭蕾”。但
本书以生动且极具艺术感染力的笔触,回溯几千年来人类于飞行领域艰苦卓绝的奋斗征程。从古代先贤对翱翔天际的懵懂憧憬,到现代飞行技术的蓬勃发展,字里行间处处彰显着古今中外飞行勇士们超凡的聪明才智,以及为探索天空无畏生死的献身精神。阅读本书,你收获的不仅是一部脉络清晰、跌宕起伏的人类飞行进化史,更能系统性地掌握丰富且实用的飞行科学知识,涵盖古今中外各类飞行原理、技术演进等内容,为你开启一扇通往航空世界的知识大门。
航天器电磁编队飞行是一种无推进剂消耗的编队飞行方式,它的工作原理是为每个航天器安装电磁线圈,通过不同航天器上电磁线圈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电磁力和电磁力矩控制航天器的相对运动。航天器电磁编队的控制过程无须消耗推进剂,且具有无羽流污染、控制力连续的优点,但电磁场的强非线性和位姿耦合也给编队动力学建模和控制带来挑战。 本书结合作者团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系统介绍了在姿轨耦合和强非线性情况下的航天器编队动力学建模与磁矩优化分配,航天器电磁编队的姿轨耦合控制,航天器电磁编队的欠驱动控制,基于端口哈密顿动力学的
"本书围绕火星探测器在着陆过程中防热大底和背罩分离的关键技术,采用索驱动机器人进行地面模拟实验,详细介绍了索驱动机器人的构建、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过程,包括绳索的静态与动态索力传递特性,以及扰动力的施加策略。通过数值计算和有限元法,探讨了多种因素对索力传递特性的影响,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有效性。此外,本书设计了扰动力施加单元,并优化了其数量和位置布局,通过仿真和实验方法确保了模拟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最后,对火星探测任务的真实件进行了最终验证,实验结果满足技术指标需求。本书可供从事绳索驱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