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巴菲特,你会怎么做?你会如何奋斗?你能像他一样成功D吗?《如果你是巴菲特:年轻人最应该知道的人生投资理论》并未把重点放在巴菲特的投资方法上,因为这些方法终会有失误和过时的一天。《如果你是巴菲特:年轻人最应该知道的人生投资理论》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出发,分析“股神”巴菲特的生平,结合巴菲特的言行,从中总结出有益于年轻人的忠告。因为年轻人最需要学习的应该是巴菲特思想里那种基于理性的人生哲学元素。从这种理性出发,可以找到更伟大的思想,可以利用这种思想冲击自身事业的巅峰,利用这种思想创造自己理想的人生。
《如果你是巴菲特:年轻人最应该知道的人生投资理论》献给正在奋斗或准备奋斗的年轻人。
沃伦·巴菲特(Warren E.Buffett),1930年8 月30日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的一个普通家 庭。他的祖辈是法国农民,家族中从未出现过成功的 商人,唯一和商业有关的,就是巴菲特祖父的小小杂 货店,即使如此,这位祖父一生的经商理念也只不过 是“小赚即可”。巴菲特父亲是一名证券经纪人,也 一直讲究温饱自足即安乐,是典型的安分守己的小职 员。这样的家庭,谁也没有预料到会出现一名世界首 富。
和长辈不同,小巴菲特从小就显露出对商业的强 烈兴趣。他极具投资意识,对数字的敏感度颇高,5岁 的时候就开始贩卖口香糖;6岁的时候,就利用度假的 机会发现了直接兜售饮料的商机;从中学开始,除了 业余打工兼职,他还“经营”弹子机的租赁业务;11 岁那一年,巴菲特购买了生平第一支股票,开启了他 传奇性的投资人生。
可以说,巴菲特的家庭环境,和他以后的成功之 路没有太大的关系,巴菲特完全是靠着对投资与生俱 来的兴趣,充分发挥这种热情,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 理想,并且终生为之努力。
本科毕业后,为了能够进一步学习投资理论,巴 菲特申请了哈佛商学院的研究生,但是并未被录取。
二十岁的巴菲特感觉非常失望,但在沮丧之余,他并 未放弃求学之路。而是四处 寻找合适的大学。当他知 道格雷厄姆和多德两位投资学家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时,赶紧寄出了一份申请。虽然有些匆忙,时间上也 有些迟了,但幸运的巴菲特这次通过了申请,进入了 哥伦比亚商学院学习。1951年,21岁的巴菲特获得了 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他在学校学到了丰富 的理论和技巧。懂得感恩的巴菲特,2008年通过巴菲 特基金会向母校哥伦比亚大学捐款1200万美元以上。
在投资初始,他甚至只有100美元资金,但凭借 着超凡的投资眼光和反应能力,巴菲特创造了属于自 己的金融帝国,累积了690亿美元的财富。不仅如此 ,在瞬息万变的投资市场上,他始终保持着敏锐的观 察力,善于发掘有潜力但正处于困境的企业,给它们 投资。在他掌管伯克希尔公司期间,不仅挽救了即将 破产的伯克希尔公司,并且把业务从纺织扩展到了银 行、传媒等方面,使之成为一家大型的综合企业,一 跃成为全球500强之一。
这样一个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虽然取得了非凡的 商业成绩,并且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但巴菲 特平时的生活是出人意料的简朴,身着旧毛衣,活得 平和而自在。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卓尔不群,风靡 世界,他的人生价值观也有超然之处,他曾经说:金 钱多少对于你我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我们不会改变什 么,只不过是我们的妻子会生活得好一些。对他来说 ,财富的意义仅此而已,快乐活着非常重要,过分痴 迷于财富,就会执着于创造的过程而忘记了享受结果 。
巴菲特一生都痴迷于金融投资事业,那是他一生 的兴趣和热情所在,从幼年起他就为此努力,对他来 说,做自己想做的事,所得到的成功和幸福可以最大 化,至于财富,只是理想的附加产物。
正因为这一点,除了金融事业,巴菲特也专注于 慈善事业。2006年巴菲特捐出375亿美元的私人财富 ,这是美国历史上数额最大的一笔私人慈善捐款。也 有人说,为什么不把财产留给儿女,作为世界首富, 巴菲特的儿女理应终生不愁。对于这一点,巴菲特是 这么说的:把钱捐给慈善机构,就是给了儿女们自由 。他爱着自己的家人,一直以自己的经验对儿女们言 传身教,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地为 人,乐观地处世,这些比有形的资产更能帮助儿女一 生,任何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父母的 复制或者父母的笼中鸟,这一点非常重要。
所以,巴菲特虽然被人称为“股神”,在人们心 中却不是高高在上、不可亲近的,他有着超凡的人格 魅力。美国人称巴菲特为“除了父亲之外最值得尊敬 的男人”。和巴菲特一起共事的经理们,除了少部分 去世和退休,多年来一直跟随着他,在他的领导下, 以十几个人的团队,管理着价值2万多亿美元的庞大企 业集团。至于巴菲特的股东们,多年以来,基于对巴 菲特投资理论的信任,获得了三万多倍的高额回报, 产生了数以万计的千万富翁、亿万富翁。
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早已不比二十年前,那个 时候物资匮乏,但是年轻人积极向上,有理想,有激 情,而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浮躁,缺乏信仰,总是在批 判社会,很难沉静下来思考自己该往哪里走,要走出 什么样的一条路。年复一年,被时间赶着走,人生就 这么虚度了。从巴菲特身上,我们可以学习有关财富 投资的技巧,但更应该学习的是他的人生道理。这么 多年以来,巴菲特用行为诠释了“为人”的意义:做 自己想做的事,以自己快乐的方式活着,理想有了, 成功有了,幸福也有了。这样的价值观和人生境界, 是正在迷茫的年轻人所需要的。
本书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分析“股神”巴菲特的 生平,结合巴菲特的名言语录,从中总结出有益年轻 人的忠告,献给正在奋斗中或准备奋斗的年轻人,以 期你们能驱散迷雾,掌握未来。
也许我们没有生在黄金时代,也没有一个“巴菲 特式”的富翁爸爸,但每个人都有权利享受人生,只 要坚持想做的,并为此努力,界定人生是什么样子, 就极力让它变成那个样子,这就是属于我们的“黄金 时代”。
第一章 每个人的人生必须是与众不同的人生
梦想并不是虚无的词语
从事自己感兴趣的职业
坚守自己正在做的事
生活方式由自己设计
对自己的决策抱有信心
理清楚自己在为什么工作
跟最想跟的老板
从不怀疑自己能否成功
“遗产”花不了一辈子
起步越早越好
第二章 做一个现实主义者,关注现实,崇尚简单
思考问题瞄准根本
复杂思维会有反效果
实际经验永远比理论直观
看清一件事要等到最后
让情绪处于中间状态
理性比智商更可靠
说明一件事要尽量精简
简单的方法更直接
观察对手的状态
关注经济同时关注政治
第三章 人生不能投机,以投资的态度过好每一天
快快乐乐去上班
及时修补知识漏洞
糟糕的事不必一直纠结
没把握时要量力而行
抽时间多读几本传记
选择错误就是最大的风险
不怕慢就怕停
做人的第一要素是正直
别被好运冲昏头脑
不熟悉的领域不插手
第四章 对待金钱的态度决定未来的财富之路
不做挣钱的机器
不该花的绝不浪费
年轻时不要轻易借债
金钱是为人服务的
从挣小钱开始滚雪球
存钱存不出大钱
散财也是一种投资
第五章 成功的人往往具备别人没有的特质
年轻人不应该迷信权威
外界的声音只能作为参考
好饭不怕迟,好事不怕等
看准时机就勇敢下注
集中资源做好一件事
行为上不盲目跟随
不要模仿,要独立思考
坐得住也是一种特长
做事之前计算成本和获得
能放能收才是大本事
小兵也要有元帅胸怀
在头脑中建立文件夹
第六章 别让自己一个人去战斗
绝不开恶意之口
声誉建立难毁掉易
从“朋友”中挑出真朋友
友情的基础是信任
诚恳对待工作伙伴
和有创造力的人一起工作
让人尊敬不如让人亲近
最好的局面是双赢
亲人比物质更重要
附录
巴菲特简介
巴菲特名言
巴菲特在佛罗里达大学商学院的演讲
没把握时要量力而行巴菲特有一个很著名的行事原则,那就是“能力圈”,也就是在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都得划分出自己的能力的圈子,然后根据所圈出的能力来做事,不熟的不做,不懂的也不做。这也是五十多年来他在投资领域无往不利的法宝:谨慎,谨慎再谨慎,量力而行,从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
微软与英特尔现在已经是家喻户晓的网络公司。
也许你也曾如我一般奇怪,为什么巴菲特不是其中的股东之一呢?巴菲特难道错过了这样的机会吗?其实不然,1998年,网络公司的股票正受到股市的狂热追捧,买进相关股票的人数以万计。可是,在伯克希尔的股东大会上,当有人问及巴菲特是否考虑要投资于其中的某个公司时,他是这样回答的,“这也许很不幸,但我的答案的确是‘不’。我很欣赏安迪·格鲁夫和比尔·盖茨,也相信他们在网络方面的能力,可是我不会投资英特尔或微软。因为,以我目前的能力范畴,无法预计几年后科技发展会是什么样子,分析科技公司,也许很多人都可以,但是我不行,这不是我的长处。所以,请原谅我的无法冒险。”所以,巴菲特没有投资微软,而比尔·盖茨也一直投资微软而非可口可乐。
试想,如若巴菲特投资微软,而比尔·盖茨投资可口可乐,那么,在这两个领域,还会出现两个百亿富翁吗?每个人的能力都很有限,没有谁在各行各业都万能。就拿证券投资行业来说,对于各个公司持有的股票注资,也就是对于该公司的一种肯定。而你并非有机会接触每行每业,对其未来进行很好的评估。特别是现代企业的发展,都是因新型行业兴起,多依赖于技术的创新。相信没有谁会猜到不过约30年,电视已变成家中不可或缺的电器,而电脑更是变成了每个公司必不可少的办公工具。所以,在能力上,巴菲特主张向深度扩张,而非广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