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作为西北“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复杂耦合的典型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是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等6大内陆河和黄河支流大通河流域500多万人赖以生存的重要水源地。她的存在,不仅构筑了我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而且也构成了泛第三极的重要部分。但随着祁连山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并引起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度关注后,兰州大学在一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基础上,以第二次青藏科考总体规划设定的第IV大区――祁连山关键区为考察对象,于2018年5月4日到14日展开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祁连山关键区综合预考察。
本次考察历时11天,四次穿越祁连山,对冰川、地层、草地、湖泊、森林、企业及少数民族进行了考察。本书就是对此次11天考察的过程及科普记录。
序 言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的贺信中指出,“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开展这次科学考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对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祁连山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边缘山系,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总体规划设定的第四大区。它作为西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复杂耦合的典型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是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六大内陆河和黄河支流大通河流域500多万人赖以生存的重要水源地。它的存在,构筑了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近年来,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中央和地方的高度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对祁连山生态保护工作曾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党中央、国务院审议通过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全面落实中央要求,深入研究和解决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制定了《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落实方案》,扎实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服务“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是兰州大学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学术责任,更是兰州大学“主动接受地方党委领导、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担当。近年来,兰州大学发挥地学、生态学、草学、大气科学等学科优势,建立了祁连山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2017年9月,我曾带队深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进行科学考察,详细了解了草原生态保护、三道湾等水电站日常运行以及生态放流等情况,考察了兰州大学寺大隆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站。兰州大学的老师们带领着一批又一批学生在渺无人烟、海拔3000多米、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通信不畅的艰苦......
徐黎丽,女,1966年09月22日出生,籍贯上海市徐汇区。现任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民族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边疆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二级教授。中宣部文化名家及“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百千万工程入选者、国务院特贴专家,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奖,甘肃省社会科学一、三等奖,甘肃省领军人才及精品课程奖等。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高校社科文摘》、《民族问题研究》等转载;出版著作9部;
韩静茹: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2017级博士生,发表学术论文4篇。
序 言/001
第一天 冰山上的“来客”/005
第二天 地之层与河之尾/017
第三天 草中苜蓿与林中云杉/031
第四天 种子与小草/045
第五天 冰沟无冰却有林/061
第六天 五月飞雪落祁连/079
第七天 玉门如玉敦煌辉煌/101
第八天 从“博罗转井”到“红柳湾”的哈萨克族人/119
第九天 再穿祁连只为邻——青海/137
第十天 连城连着你和我/159
第十一天 吐鲁坪上好风光/175
后 记/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