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大夏书系·何以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7项修炼
教师的专业发展,关键在于激活自身的内驱力,唤醒自身的成长意愿,从先醒者走向先行者,不断丰富自身成长的可能性。正高级教师吴春来,结合自身20多年的成长心得、蜕变经历,从日常中成长、大赛中成长、评课中成长、培训中成长、支教中成长、提炼中成长、团队中成长这7个方面,探寻教师成长的可行路径,分享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修炼之道,助力教师自我修炼、自我突围,突破职业发展的瓶颈快速成长,精进为学习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立德树人的能力。
·正高级教师吴春来呕心之作,系统总结自身成长经历,分享何以快速成长之精粹。
·作者作为教育跨界能手,上课、教研、评课、锤炼教育思想样样精通,知行合一,在教育改革路上锐意前行,其成长经验带有实践温度,好学易用。
·7项修炼、29条成长心得,助力一线教师一步一个脚印修炼基本功,从普通走向优秀,从优秀朝向卓越!
·从7个方面系统描绘教师成长地图,探寻教师成长的快车道,提升教师的成长力。
·助力教师提升教书育人能力,成长为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
序言
湖歌唱响
21年前的夏天,南湖澄碧,水面无烟,一个学子,趁晨曦微醒,辞别洞庭。那一别,他的扁舟如箭,浑然不觉身后三眼桥那眷恋的眸眼,耳畔飘过千年赊月的余响。
从此,潇湘奔涌,湖歌长吟。
一部《何以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7项修炼》,是源起潇湘的“江海诗章”。从潇湘之浦、洞庭之南,再到南海之滨,江海余波,声声如诉,唱响着诗人的传奇。这是一首俯仰跌宕的生命史诗,也是一曲慷慨宏阔的英雄赋格。21年,诗人在粉笔与黑板剪辑的黑白镜头里,赋予时光水墨画般隽永淡雅的质感,织就生命瑰丽与奇伟的色彩。这是一觞浸润在岁月长河里的醪醴清酌,暗香流转,醇厚绵长。父母乡邻,师友同窗,兴学利民,传道授业,故土留恋,异乡漂荡……笔触所及,满目是生命的拔节成长,是灵魂的涤荡与清洁。
打开折叠的时光,野风掀起故乡的帷幔,村口的老井泛起涟漪,童年那风干的历史在我们眼前变得鲜活饱满起来。父亲的言传身教是诗人读的第一本诗集,虽无字,重章叠唱的充沛热血却渗入肌理和骨髓。“农田挖水”,那些酷暑中人人争抢水源灌溉农田而不惜至亲反目、邻里成仇的争斗,那些被贫瘠生活倾轧而扭曲了的人性挣扎,在父亲的故事里全成了留白。“父亲从不让我去做这样的事情,他觉得不与人家争,是一种骨气,也是一种高贵。”
追溯似水年华,伴随诗人成长的童谣是父亲倒背如流的四大名著,书中那些忠善勇义、光明磊落的歌哭,化作父亲手中的犁铧,在泥土的胶着中倔强地嘶喊。父亲用他厚重的人格秉性为诗人挖掘出了一泓心灵的清泉,千淘万洗,冲刷掉了命运的淤泥、生存的狼狈和性情的扭曲;父亲把信徒般质朴纯洁的对书的膜拜,铺陈列锦,捣碎在诗人童年的食粮里,用以解救人生的现实困厄,实现对苦难的超越、对人性恶念的剔除和对真善美的守护。
生在乡村却与书本厮磨长大,诗性成了诗人精神的特质。他尽情书写着驰骋奔赴的杏坛华章,《何以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7项修炼》里那一篇篇文章,是散文化的心灵自诉,是素描的乡土存念,是抒情诗化的教育思想,是幽微深邃的评课手札,是铺采摛文的教学辞赋……打开书卷,正如开启了一壶融尽古今名家为文精华的新醅,读之,行文诗意盎然,语言睿智风雅,思想厚重平易;斟一杯细品,又咂摸出了“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决绝果敢,“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逍遥快意,“一念家国,一生守望”的执着坚守……读《何以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7项修炼》,我们就此读到了一首青春、热忱、信仰、奉献、自由、智慧、思想、创新等多个维度熔铸合成的生命史诗。
诗人在这条诗路上恣意成长,如清风朗月,如无波古井,如沙漠胡杨。当无数人看到他的第一眼时,便觉得他身上有着世间稀缺的诗意和书卷气。那是一种单纯而磅礴的干净气质。他那干净而纯粹的坚韧生命、高贵品行和有趣性情,常常让他超脱于凡俗。
这位诗人,是《何以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7项修炼》的作者吴春来老师。他是教育跨界能手,上课、教研、评课、锤炼教育思想样样在行。少有教育人能像他那样,对课堂教学、教学评论、教育研究以及思想提炼有天赋,有领悟,有真枪实弹的创作实践,并能知行合一,在教育改革路上锐意前行。他秉天赋而不弃勤奋,修品性而不废事功,怀古风而不惧时变,尚侠义而不从流俗。教育路上,曲途巉岩,漫水凛寒,从南湖到南沙,从永州到广州,他一双素履把千万里走遍,抱持“立身、立学、立人”之志立于三尺讲台。纵双鬓染霜,却炙望如火,初心不忘。一部《何以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7项修炼》,沿着诗人教育的轨迹铺展、交织、绵延,风清骨峻,遍体光华。
他的身上侠义与悲悯交相辉映,正因如此,我虔诚地称他为师父。师父者,不仅是人格的高标,秉性的样范,为人的楷模,为事的圭臬,更是有着“见众生”的古道侠义与悲悯良善。真实、开放、进步,是他课堂的三境界;在他的课堂里,无论怎样的学生都能得到尊重和看得见的成长。曾经,他以“第一校长”的身份去乡村学校支教,诞生于此的“五多课堂”以春雷唤醒大地的姿态,迅速突破贫瘠落后的教育土壤的边界、重围和高墙,蓬勃生长,并力求以中流砥柱的姿态,寻找贯通教育思想脉流的密码,铺陈教育文化的大气象,继而镌刻教育探索绵延不绝的史诗传奇。
洛夫说:“如果我用岩石写诗,请读我以一条河的走姿。”与师父的相识,正始于他的侠义与悲悯。在中国基础教育1800余万人的队伍中,我正如这条汪洋河流中一颗普通的乱石,于昏昧愚顽中偶然感受到了他那导人向善的力量和直指灵魂的道德激情,感受到了他对学子的专注凝望、对课堂的沉静思索,听到了他对教育的悠长吟唱。师父不弃微尘,不辞小土,把写序的神圣使命交给了我,这正体现了一部史诗的伟大,往往唱响于芸芸众生的平凡人间。
此刻,浪涛奔腾不息,江海弦歌不绝。《何以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7项修炼》,凝炼的是走过岁月长河的一代代人的成长,也是你,是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每一个“铺路石”多“引路人”“燃灯者”的成长。
李苏芳
2024年11月20日于永州
(作者系湖南省新时代基础教育卓越教师培养对象、永州市高中语文李苏芳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
引子
我的大学,我的梦
我的大学在湖南岳阳。去学校,足足站了七个小时的绿皮火车,人挨人挤着,汗臭味、烟臭味等各种难闻的气味熏得我差点窒息,舅舅一只手握着车厢里的吊杆,一只手护着胸前挂着的那个包,生怕别人抢了去。包里装着学费,一部分是父母辛苦赚来的,一部分是刚参加工作的姐姐资助的。父亲本要亲自送我,因为在老家农村学校食堂当差,请不了假,只能叫舅舅陪同。凌晨三四点钟的样子,到达岳阳火车站,由于太早,公交车司机尚未上班,我只好蜷缩在角落里打盹。终于熬到天亮,揉了揉眼睛,瞅见火车站广场霸气十足的宣传标语“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那“天下”二字,让人有点“荡胸生层云”的感觉。
学校在奇家岭,坐上开往奇家岭的公交车,看着比永州繁华好多倍的街道,既惊喜于岳阳的美丽,又怀念永州的美好。约莫半小时的车程,我们驶过南湖大桥,第一次见到南湖,真是被吓了一跳。我在农村长大,望见的不过是一座山连着另一座山,见过的水,不过是池塘或者水库罢了;在潇水河畔读高中,日夜相伴的潇水,无非是一条长长的银带而已,比起南湖就显得十分狭窄。外界的广大,格外衬托出个体的渺小,看着宽阔的湖面,一种孤独感突然涌上胸口,后来这种孤独陪伴了我整整四年。驶过南湖大桥后,很快就来到了学校。一座近20米高的青石砌成的大门再一次吓住了我,三个金黄的大字“希望门”尤其夺人眼球。校门左侧是沈鹏先生题写的校名“岳阳师范学院”,我们是第一届本科生。
我将在这里,一所普通的本科院校,走过四年。于我而言是幸运的,毕竟我考上了大学。
从骨子里说,我是一个十分不自信的人。自信往往源自优越,那会儿,我真的找不出任何优越之所在。开学之初,给我更多的是尴尬。我不会说普通话,也从没说过普通话。与同学们交流,根本不敢开口,一开口人家就会笑话你说的是什么鸟语。那种挫败甚是扎人。然而,我骨子里又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这份自尊来自家庭,更多地来自父亲的言传身教。
父亲是农民。但他从不认为自己是别人眼里没有文化的农民,他甚至觉得他是读书人。父亲的确是读过书的人,由于家庭出身不好,小学六年级一毕业就被迫停学。我们祖上是读书人,曾祖父毕业于广西一所师范学校,祖父生性老实,守着家里几十亩地,喜欢做一些积善行德的好事,听祖母说,祖父经常到茶亭给路人免费送茶水,还时不时扛着锄头去修路,芟除路边的杂草,方便路人行走。我从未见过祖父,父亲说他九岁时祖父就被饿死了。有一天,父亲喝了一点小酒,在厨房灶前的长凳上,煤油灯泛着微微的黄光,父亲流着泪讲述着童年的辛酸,说着说着突然同我和姐姐抱头痛哭:“飞燕、春来,从小说老实话,做老实事,实事求是;长大后做正当人,光明磊落。”父亲的苦,我们难以体会,但他的话,我深深铭记了:我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父亲喜欢给我讲故事,四大名著的故事,他是倒背如流的。在农村,别人家的孩子经常去农田挖水(当地缺水,很多小孩子去守着水源地把水引到农田),而父亲从不让我去做这样的事情,他觉得不与人家争,是一种骨气,也是一种高贵。父亲,也从不允许我接受其他人的东西,他说那是别人的,读书人断不能这样的。记得有一次,村里的伙伴给我两毛钱叫我帮他买纸包糖,老板免费送了我十颗,我不但把糖全给了伙伴,钱也一并奉上。
而年少的我,读书真的很不争气。读大学前,只有两件事,是让父亲引以为傲的。
第一件事,我参加镇中学(当时叫区中学)的复试,我的成绩排全校第一名。依稀记得那场数学考试,我坐在靠门边的第一个座位。其中有一道数学题特别难,我百思不得其解时,一抬头便看见了在外面等候的父亲,我们目光对视,他微笑着。我突然来了灵感,迅速破解了这道难题。成绩出来后,我数学考了最高分。那道题,是初二的一道题。能考上这所学校的,我们村只有我和姐姐。他常常为此感到欣慰。第二件事,我读高一的第一个学期考了全校第二名,他高兴得像个孩子。我实在想不出让父亲高兴的其他事情了。我的确是让他伤透了心的人。
读大学了,我可以说是一无是处。想起父母的苦,我唯一的愿望就是大学毕业后能去中学找到一份工作,减轻家人的负担。那时,于漪老师是神一般的存在。我想象着优秀教师的样子许下一个愿:做像于漪老师一样的特级教师。特级教师,成了我的梦想与追求。
记起高中时代,我上课常常打瞌睡,有些老师一开口,我就不想听,有的说话听不懂,有的说话不好听,有的声音太小;另外,老师们上课几乎都是灌输式的,一个人讲来讲去,很没有意思,感觉他们肚里没有什么货。说这样的话,并不表示我不尊重我的老师们,只是站在教学的角度,我在课堂上确实没有什么进步。不过话说回来,语文老师杨老师的一句“一个不会写教研文章、从不写教研文章的老师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老师吗?”给了我心灵的震撼,当老师不应该就要这样吗?历史老师汪老师教历史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他给我们讲勾践灭吴,问:“勾践为何能灭吴?”有同学说:“因为越国变得强大了,所以灭掉了吴国。”老师不急不忙地说:“战争是双方的事,越国变得强大就能灭掉吴国吗?如果吴国变得更强大了呢?”这幅场景,难以忘怀。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一个人的成长要么受了好的影响,想去模仿;要么受了坏的影响,尽量去规避。正因如此,我在大学就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说好普通话,练好声音,多读书,写一手好文章;上课,学生喜欢。
每天,我是寝室里第一个起来的,洗漱完毕,跑到南湖边上去练声。说起练声,真的是教训惨痛。练声是十分专业的事,而我只是找了一本练声的书,按照书上说的去练。实际上,书上说的也未必全对。面对一望无际的南湖,我大声朗诵“大江东去”“独立寒秋”。说南湖一望无际,绝不是夸张的说法,它真的是一眼望不到边:平静时如一面宽大的镜子,映照蓝天;起风时,它会掀起白色的巨浪,撞击岩石,让人心生恐惧。还是继续说练声的事,因为不懂,所以瞎练。结果呢?嗓子充血,一周失声,导致声带闭合不严,从此患上了慢性咽炎。书上说,“气,声之帅也”,此话不假,但说练深呼吸,想象眼前有一片鲜花,你尽情呼吸,这样的说法不太正确。因为,如果你呼吸的姿势不对,再怎么想象都不是深呼吸。后来我发现:练深呼吸,就是把自己的腹部想象成一个干瘪的篮球,呼吸就如打气,让篮球鼓起来。这样的呼吸就对了。但凡你双肩上耸,呼吸一定是错误的。再比方说,当初认为只要大声发“啊”就是练声,其实也错了。现在才明白:无声练习更重要。无声练习“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人百之,我千之;人千之,我万之;人万之,我亿之;水滴石穿,百炼成钢”,每天坚持练习十分钟,腰部会有酸痛感,持之以恒,腰部就有了气息控制力,上课说话,嗓子就不累了。有时候犯错误,可以让自己更好地进步;而有时的错误,是无法逆转的。作为老师,一定要有一副好嗓子,不管是在读大学生,还是从教的老师们,练好这个功夫,对自己、对学生都是一件好事。
清晨在南湖边一人朗诵,把嗓子喊坏了,却锻炼了我的胆量。我是一个不敢在公共场合说话的人,一张口就脸红。在南湖边,路过的人好奇地把目光投向我,而我不知哪里来的力量,全然不顾他们,一人忘乎所以,我的眼里只有湖,壮阔的湖面描画着我的梦想。常有人惊讶于我讲座时,为何人越多,就越兴奋。他们哪里晓得这功夫都是我大学练就的呢。
由于在南湖边朗诵,老被别人当作另类看待,心理终究难以承受,偶然的机会寻得一处佳地——教师宿舍后面的一片丛林,面朝南湖,幽静无人,换作在此练习普通话和即兴说话。记忆深刻的是,这里冬天特别冷冽,脸仿佛被刀片刮过一样,我立于风中,大口大口地吐着白雾,练完普通话教材里的内容,就选一个话题,随意说,时间长了,居然发现说话思维越来越清晰。除非下大雨,几乎是天天要去的。这样的精神与意志是母亲给我的,农忙时节,她经常凌晨三四点就去田地干活,母亲的勤劳、善良与坚韧,是我一辈子的财富。后来谢伦浩老师教我们演讲与语言学,他对我赞赏有加,记得一次语言学考试我考了全系第一名。有人夸我即兴评课水平高,其实这些能力都是在那些清晨练出来的。值得一说的是,大三我们考普通话,我是极少数没有补考的男生之一,令同学们刮目相看。我的经历告诉我:学生的口才是可以训练的,作为语文教师,务必提升学生的这项能力。
最让我信心倍增的是大学写作课姚老师课堂上朗读我的作文《走进希望门》,那一次很多同学都记住了我,班上一位不出众的男生原来作文写得不错。从自卑走向自信,的确是从这里开始的。姚老师至少让我发现了自己的一点点优势。依稀记得姚老师声情并茂地边读边点评的样子,我的心里那是美滋滋的啊。正是因为姚老师,我爱上了写作,奠定了语文老师该有的功底。而姚老师的做法也深深地影响了我,我当老师后,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当众朗诵学生的作文。
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图书馆。读书的底子要从小打起。读大学开始海量阅读,亡羊补牢而已;说来真的惭愧,四大名著,我是大一开始读的。在大学校园,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读自己喜欢读的书了。我对穿着几乎没有什么讲究,有时还会穿上解放鞋在校园行走,但对书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在图书馆的一个小角落,选一个无人打扰的座位,静静地读《红与黑》,读《人间喜剧》,读《美的历程》……当别人在游山玩水逍遥自在时,我在自修室做着读书笔记,摘抄《诗经译注》,摘录《论语译注》……遗憾的是,天资愚笨,大学读过的很多东西几乎都遗忘了,但养成了静坐的习惯,做学问、当老师得有耐得住坐冷板凳的定力。奇家岭的街道上有很多书摊,我常去那里购书,而书钱都是姐姐邮寄给我的。大学毕业后,我快递16箱书回永州,父亲从两公里外的地方一箱一箱将它们背回老家,真的累坏了我的父亲。姐姐有次跟我开玩笑说,我由丑小鸭变成了小天鹅,大抵与这些书有关。
寝室里有几位同学喜欢练书法,我也跟着他们练,不知为何总是提不起兴趣,练练停停,直至彻底放弃。有时,我也在疑惑:写字还是靠天赋的,我不是那块料。这样的疑惑作祟,到现在,我还拿不出一手漂亮的字。
上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黎千驹老师。他的头发梳得光亮光亮的,且三七开,泾渭分明。他喜欢穿唐装,在训诂学上很有造诣,他的课最大的特点是风趣幽默,能打开学生的思路。他说学古代汉语最好的方法叫“死去活来”,后来,我把这话告诉了我的学生们。教授模糊语言时,他讲了一句精辟的话——“汉语都是模糊的”,并举了一个红烧肉的例子来论证。他说,去食堂吃饭,以前每次都是四块红烧肉,有一次食堂大妈只夹给了他两块,他表示不满,没想到食堂大妈夺过他的红烧肉,拿刀分成了六块,并嚷嚷道:“你看,你看,今天多给了你两块!”他学着分肉的样子,引得我们捧腹大笑。由于比较喜欢他的课,所以听课也特别仔细。有一天他讲通假字与古今字,很多同学不太懂,而我讲清了,课后他还找到我,希望我考他湘潭大学的研究生,不知他还记得此事否。由于我只想大学毕业后找到工作,故而未答应他。他写过几本小说,给全班同学签名赠送一本《柔情似水》,我们私下议论,黎老师的文笔很风流。黎老师,是难得的才子,他的课是可以让人越来越聪明的。
教我们文艺美学的是朱平珍老师,个头不高,但非常亲切,在她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是可爱的,读她的眼睛,你会读到“仁爱”二字。她上课喜欢叫同学们上台展示,有一次我被叫上讲台说话,她评价道:举手投足间,很像一个老师。想起她,我就难免想起我的初中时代。当时我是以全区第一名考入初中的,年龄在班上倒数第二,很多同学比我大一两岁,甚至有些大三四岁。我们的班主任是教生物的,生物课上讲到“呆小症”时,他公然指着我说:“吴春来这样的,就是呆小症。”然后,同学们哄堂大笑。我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的摧残。而我年少,不谙世事,无法用心去读书,努力不起来,三年的初中生涯,就白白浪费掉了。朱老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给了学生极大的温暖。她对我的鼓励让我在同学面前信心倍增,而这样的教育方式也影响了我今后的教学。
去临湘七中实习的那两个月,受益很大。吴俊义老师在指导我们上课时,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语文教学要有两条线,一条是课文的线,一条是教学的线”,那会儿,我理解不了其深刻含义,但在实习过程中,我反复琢磨着这句话,渐渐地摸索出一些门道。实习汇报课上,我执教《我的老师》,具体细节我不记得了,实习鉴定表上,吴老师如是评价:吴春来老师,是天才般的语文老师。这样的评价,大抵确实一定是夸张极了的。不过,恰恰是这段评价,大大激发了我的潜能,让我无比坚信自己的选择与努力。
有人问我,如果你大学读的是名校会是怎样的一种人生?这样的假设,只能是假设,假设一下而已。人生没有如果,遇见请懂得珍惜。大学四年,关键是靠自己。你得想清楚自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你要规划好自己的职业。我只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努力夯实基础,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如今想来,最幸福的时光,还是在大学,因为你可以为了自己的梦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常跟年轻的大学生们说,坚定梦想,勇往直前,四年,足以让一个人浴火重生。
大学,开启了我职业生涯美好的序幕,并告诉我一个道理:好的教育,让人越来越自信。
我的大学,我的梦。
吴春来,正高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语文教学通讯》等多家期刊封面人物,广州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2022年入选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022—2025)”名师培养对象。
历任中学教师、教研员、高校“课程与教学论”教师、乡村学校校长、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是兼具实践与理论的教育研究者。构建的“五多课堂”教学理论,被多个省市学校引入实践,影响广泛。在任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期间,带领团队将一所乡村薄弱学校建设为市级文明单位,办学事迹被《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宣传报道。
著有《语文教学技能九讲》《理想新课堂:“五多课堂”的构建与实践》等,主编《班主任家校沟通的艺术》《教育机智: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必备素养》等。
目 录
序 湖歌唱响 / 1
引子 我的大学,我的梦 / 5
修炼一 日常中成长
班主任藏课堂心 / 3
公开课上敢求真 / 13
备课中写就独特 / 17
写课中唤起自信 / 22
因为课堂遇贵人 / 30
自我清零为课堂 / 43
修炼二 大赛中成长
人生需要一次大赛 / 51
要带老师去比一次赛 / 74
关于赛课再说几句 / 80
修炼三 评课中成长
把一件事想得明白 / 93
把一堂课观得清楚 / 96
把一节课评得生动 / 106
把一些话说得深刻 / 126
修炼四 培训中成长
聆听名家,摸索培训门道 / 141
真诚交友,向同道者学习 / 147
挑战自我,寻找平台绽放 / 154
返岗实践,渐悟三大问题 / 160
修炼五 支教中成长
尊重学生在学校萌芽 / 171
教学秩序在课堂形成 / 178
育人思想在课堂赋能 / 186
理想课堂在乡村构建 / 191
修炼六 提炼中成长
教育思想提炼“五步法” / 199
教学思想提炼“三部曲” / 210
思想提炼后的再思考 / 237
思想提炼后的再实践 / 246
修炼七 团队中成长
确定“五一”常态学习 / 251
养成“悟学”自主习惯 / 259
凝炼“悟课”有用之法 / 262
形成“悟教”团队特色 / 266
后 记 / 273
探寻教师成长可行路径,分享专业发展修炼之道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