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屋檐下:师生关系》是一本教会我们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书,由五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揭秘师生之间的工作、人际、组织、认知、情感。角色、矛盾等方方面面的关系,对“师”与“生”作出清晰准确的定位。
尊重是理解的基石,理解是各谐的前提。师生关系有哪些类型?相处之道在于沟通与理解。凡事都要与时俱进,师生关系也有时代性。茅盾冲突规避法则,如何与彼此沟通,建立和维护良好关系的思路和方法尽在《同在屋檐下:师生关系》中。
在求学的道路上,若是可以遇到真正的良师,当是何其有幸。但是,也有一些学生,甚至家长,深受不良师生关系之苦,困惑不已。
在我求学的生涯中曾经遇到过很多优秀的老师,也有过一次非常尴尬的经历。那是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一个冬天的上午,数学老师点名让我在黑板上解一道习题,结果我没能解答正确。老师很生气,顺手将我头上戴着的毛绒帽子摘下来扔到了地上。因为静电的缘故,帽子摘掉后,一头乱发“噌”地冒了出来。我羞愧难当,夺路而逃,连帽子也不要了。这件事情过去十几年了,我依旧记忆犹新,可见影响之深刻。
一直以来,在师生关系中教师似乎都占据主导地位,却又并非绝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欠缺,或者有失公允,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抗拒,小则影响课堂氛围,大则可能引发冲突甚至.导致场面失控。所以,与学生一样,绝大部分的教师对师生关系也是相当地看重。那么,究竟应如何打破师生关系的藩篱,营造出真正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同在屋檐下——师生关系》是一本教会我们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的书,由五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揭秘师生之间的工作、人际、组织、认知、情感。角色、矛盾等方方面面的关系,对“师”与“生”作出清晰准确的定位。
序言/1
第一章 探密师生关系内幕/3
师生间工作关系/3
师生间人际关系/5
师生间组织关系/7
师生间认知关系/9
师生间情感关系/11
师生之间的私人关系/13
师生间角色关系/15
师生间矛盾关系/17
紧张型师生关系/19
冷漠型师生关系/21
庸俗型师生关系/23
和谐型师生关系/25
第二章 和谐是最高的标准/27
相互尊重很重要/27
凡事和学生商量/29
理解和尊重个性/31
信任即是尊重/33
民主与参与/35
公平对待学生/37
严格要求学生/38
需要彼此关爱/40
平等是相融的基础/42
民主是相融的催化剂/44
善待是相融的黏合剂/45
亲其师,信其道/47
和谐的两个关键/49
第三章 矛盾冲突规避法则/51
恶化的师生关系/51
远离爱的误区/53
师生的心理距离/55
师生矛盾冲突心理,57
师生管理冲突/59
对待矛盾的态度/61
矛盾的处理/63
师生“外号”问题/65
批评不是教育的目的/66
批评也需有方法/68
比批评更好的途径/70
教师处理学生早恋/72
巧妙避免课堂小冲突/73
处理课堂冲突的原则/76
课堂情绪的表情监督/77
惩戒自选单/79
请尊重教师/81
教师也需要理解和宽容/83
第四章 老师要有“老师样”/85
教师的风度仪表/85
“尊师”与“爱生”/87
师爱的精神力量/89
教师的兴趣感召/90
老师的心理素质/92
老师的专业素质/95
教师的综合素质/96
正确对待教师威信/98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100
良好的接近环境/102
给孩子平等的地位/104
给孩子适度的空间/106
给孩子说话的机会/108
转换思维方式和观念/109
让学生当主人/111
改变自己,113
变单向为双向/115
变功利为合作/117
变间离为和谐/118
变师徒为朋友/120
言教与身教的关系/122
第五章 良好关系维护要点/125
缩短师生心理距离/125
语言的表达/127
投其所好/128
排忧解难法/132
无声的关爱/134
主动接触/136
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137
利用课堂调节手段/140
给差生更多的爱/142
真实、接受和理解/143
解读“惩罚行为”/145
良好的第一印象/147
创造“晕轮效应”/149
个性多元化/151
多样的教学形式/152
非语言表达方式/154
换位思考/156
宜疏导,忌训导/158
一视同仁/160
第六章 情感沟通甚于一切/163
跟学生接触少/163
对学生缺少热情/165
做事不认真/167
缺少融人/169
偏爱的弊端/170
不善将人心比己心/172
讲话不注意/174
不能宽宏大量/176
关心体贴不够/178
无法树立正气/180
懂得正确地关爱/182
沟通和协调/183
情感交流新通信/185
学生的精神家园/187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189
尊重更为重要/191
“研究”学生/192
那怎样才能让学生“亲其师”然后再“信其道”呢?
关键的一个字,是“爱”。教师毫无保留地去热爱学生,才能让学生在主观上先接纳教师,在情感上产生信赖。但有时候,爱也不可以是一相情愿的。当教师削尖了脑袋想钻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在那里占有一席之位的时候,学生却常常紧闭心门。原因在于方法不对。学生首先需要的是被理解,只有当教师将自己放在同学生相同的角度和立场上看问题时,教师的言行才能让学生觉得自己是被理解的。进而,在教师的真诚打动下,他们又会觉得自己是真的被关注、被重视的。自然而然,学生的心门就向教师敞开了。
此外,教师还应具备过硬的教学素质和良好的知识修养,这样又可以以强有力的客观事实让学生折服,进而再深入信赖。如果教师连基本的教学都无法使学生满意,那么任其再怎么去跟学生交心、交朋友,在学生的眼中,这个老师都是不称职的。
“人之交往,贵在交心”,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可他们只对自己信任的人敞开。对于亲其师而信其道这一理论来讲,有人给它在师生关系上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电路适配器。相同的教育条件,教育对象,通过一定的师生关系配置,或许就能爆发出强烈的教育能量,产生积极的教育效益,又或许完全相反,会产生短路。使学生厌学。在这个电路适配器的关系中,老师处在更主动的位置上,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主动权在老师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