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近代禅宗高僧来果禅师一生思想精华的汇集,达本居士(温光熹)编辑,道定校对。共七卷,分别为:解谤扶宗浅说卷一、参禅普说卷二、十界因果浅录卷三、法语卷四、千字偈卷五、大悲缘起卷六、自行录卷七。所涉内容或浅或深,摄受人群或众或寡。且宗教兼通,行解并重,不论何宗何派,读其文字,皆有所得。
本书是在作者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增补而成。研究对象为梵本《长阿含》的第20经——《修身经》。《修身经》讲述的是佛陀和一位名为萨遮的耆那教信徒谈论有关修身和修心的问题,中间插入了佛陀传记的片段,构成整部经的核心部分。这个佛传片段讲述的是菩萨(佛陀成佛前的称谓)出家之后到成佛之前修习禅定和苦行的故事。虽然整部经没有太多的
柳田国男的民俗学名著《关于先祖》原本是想深究大和民族的“固有信仰”,却令人耳目一新地揭示了日本文化之精神信仰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涉及生死观、灵魂观、他界观、先祖观、神祇观、家族观的论述,围绕着对先祖的供养和祭祀而逐次展开,卓越地体现了民俗学家的洞察力。祖先崇拜和祖先祭祀始终是东亚各国及地区所共享的文化,柳田国男对日本
改革开放以来,丽江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传统文化成为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三多文化就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多神是丽江各族人民共同的信仰,相传农历二月初八是他的生日,这一天举行的三多节是当地重要的传统节日。三多节对于丽江人民而言,具有丰富的历史和精神文化内涵,也因此入选第五批guojia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
本书以焦氏林辞研究中的几个重点问题展开,从具体文本出发,通过系统梳理焦氏林辞的编撰与《周易》、先秦筮例的若干关联,考察一爻变林辞的引“史”语料排布等,从不同角度确认了林辞的生成机理,认为焦氏林辞不是一盘散沙,它的生成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书中亦对焦氏林辞的文学特征加以探讨,在比较的视野中,对林辞引《诗》说《诗》的文学价值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印度学者戈耶尔的这部《印度佛教史》依据十九世纪以来印度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描述印度佛教起源、发展、衰亡以及现代复兴的历史。因此,它既是一部印度佛教史,也是一部印度佛教研究史。尤其是印度学者的成果在其中得到充分反映,对我们了解印度学者的佛教研究方法和观点很有参考价值。同时,作者注重联系印度社会历
《道教学刊》为集刊,目标是探索国际共通的道教学术话语体系,构建多样性的道教学术新范式,引领国际道教学术前沿。每辑包括“学者访谈”“新史料”“专题论文”“动态与书评”4个栏目。本辑包括《遵道而得路——法国学者傅飞岚教授访谈》《关中地区新发现的两通元代全真教碑石》《镜像关系的经典——<佛说罪福报应经>和<
佛教名物术语词承载着丰富的佛教思想文化,其音译词形和意译内容反映了撰译者及当时社会对佛教名物术语的语音和语义理解,是汉语和佛教思想文化研究的重要语料。对佛教名物术语词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中古汉语时期的语音词汇特点,而且对汉语语音词汇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与总结有着重要意义。本书重点研究了佛教名物术语词中的"梁言"词
本书通过一百个丰富隽永、有趣生动的传统道家、道教故事,展现中国道家、道教文化的精妙深广和独具魅力的思想;同时在每个故事后,都附有精彩的参悟和评点。古时高士真人的道术和道理,历史人物的众生相和人际关系,大千世界中的奇闻趣事……无不蕴藏着道家、道教的种种智慧,其中不乏解读人生真谛的助益之处,也彰显了全书的特色。
本书以丹麦和瑞典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作者基于一年多的实地居住考察,深度访谈了近一百五十位不同年龄层次和教育背景的对象,得出一个核心观点:宗教观念淡薄的世俗社会不仅可能存在,而且完全可以做到温文尔雅、令人愉悦,给人们带来自足、幸福的生活。朱克曼认为,社会的高度发达与宗教并无关联,宗教的影响可以为社会带来医疗和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