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中国道教学院教材,以原中国道教学院院长闵智亭道长编著的《道教仪范》中的“宫观仪范部分”为基础,参阅了该书其它章节,借鉴有关的典籍文献编辑而成。本书是宫观中的行为规范和模式准则的常识性读物,是一本初级教材。立足于扩大知识面,指引初入道门的修道者在宫观里如何生活与学修,在修行过程中应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本书是河北大华严寺住持能弘法师于2015年结夏禅修期间对《六祖坛经》的讲解,弟子根据音频录成文字并整理成书。共分十品,分别是行由品第一,般若品第二,疑问品第三,定慧品第四,妙行品第五,忏悔品第六,机缘品第七,顿渐品第八,护法品第九,咐瞩品第十。每品按句意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阐释佛理,寥寥数语,将见性成佛之道
(在9月备案书目中)本书稿取材于作者早年在闽南佛学院给本科班学僧讲《四分比丘戒本》时的讲义集成。教学过程中,作者花了很多时间去查阅不同版本的戒律,收集各部相关戒律的不同内容,逐条分辨,摄其要义,形成教案,为学僧们详加解释,力求讲者尽明其义,听者得悟其精。在长期的教研与修行之中,又对讲稿做了许多必要的补充,书稿日趋完备成
《三乘集要》三卷,清同治年间汉中留侯祠方丈任永真撰,初编写于西安八仙庵客堂,完稿于留侯祠,同治十一年刻印。上卷为丛林礼仪,中卷为节庆等活动流程和养生文献,下卷为邱祖训文等道经并任永真的传记等。是研究清代全真教的重要史料,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三乘集要》刊刻以来,在清代广为流传,是清代全真丛林的推荐阅读经典,民国时楼观台曾
浦东道教文化研究所应运而生。该所由浦东新区道教协会和上海钦赐仰殿道观联合成立,主要致力于开展当代道教研究。研究所出版《当代道教研究》系列丛书,每辑选定一个专题展开。本辑选题为“道教转型中的机遇和应对”,这是一个综合性选题,涉及当代道教建设与发展的诸多问题,本辑内容共分四章,分别为历史机遇、面临挑战、现代转型和创新发展。
道教自东汉创立以来,涌现出许多高道大德。他们秉承清静无为的修行理念助益世道、劝人向善,祈福消灾、济物利民。《历代高道传》遴选了十三位具有代表性的高道人物、玄门领袖,介绍他们的生平经历与修道实践。读者可从中品读和感悟道教发展的历史进程。
《诸录俗语解》是日本较早的一部禅录俗语词典,编著者是日本江户中期临济宗僧人桂洲道伦、湛堂令椿。该书主要收录唐宋禅录《临济录》《赵州录》《五家正宗赞》《大慧宗门武库》《碧岩录》《罗湖野录》《丛林盛事》《云卧纪谈》《枯崖漫录》《林间录》《人天宝鉴》《云门广录》《虚堂录》等宗门基本书中难解的俗语,对于研究近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和
《<大乘起信论>思想史研究》是一部充满谜团的千古奇书,自南北朝时代的敦煌本《疏》的作者,隋唐时代的昙延、净影寺慧远、法藏至近现代的太虚、印顺等,历代佛教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诠释其微言大义,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大乘起信论》思想史。《<大乘起信论>思想史研究》以《大乘起信论》的阐释史为线索,从新的视角探讨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
《敦煌历史与佛教文化/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书系》为杨富学主编《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书系》丛书之一,收录作者论文24篇,前面12篇文章属于敦煌历史、石窟营建,大致按时代排列;后面12篇则属于佛教文化研究的论文。许多佛教资料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敦煌石窟和敦煌藏经洞文物的发现使我们有幸再次走进古代人们的生活,该书多数论文从敦煌
这是一部古籍整理点校的作品。《南岳慧思全集》收录了慧思大师的作品及敦煌文献中发现的一篇轶文《思大和尚坐禅铭》,并在附录中收录了明蕅益智旭的《大乘止观法门释要》及慧思大师的传记资料。希望该书可以为古籍爱好者们了解慧思大师的思想提供一种基础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