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明月照天心/文化中国.边缘话题(第5辑)》以李叔同的生平为主线,将李家的兴衰和清末民国时期中华大地的动荡不安相交融,讲述了他诗、词、音乐、绘画、书法、篆刻、戏剧等多方面的才华和成就;随着文字的沉浮辗转,呈现了他部分诗词、绘画、书法、篆刻作品。在生活的磨砺中,他追求实现自我的人生,使他拥有了与众不同的气质,也带
《中国禅与美国文学》探讨的是比较文学学门中的文化移植课题,所探讨之内容则属中国文化西渐的范畴,专注于研究中国禅如何移植到美国文学作品之中。此书试图解答以下几个问题:从历史的与文化的角度上来看,中国禅如何传入美国文化界、文学界?二十世纪中叶到二十一世纪初的美国文学作品中,吸收了什么中国禅文学的养分?在这大规模的文化移植中
本书共计收录正文33篇,附录4篇。主要探讨了六朝至唐代,佛教对中国文学文体、题材、表达方式等诸方面的影响。保留了《佛教与中国文学论稿》中的经典内容,如佛偈文体学论述、佛教故事溯源、唐诗与佛教关系考论等。新增篇目为《贾岛诗“独行”、“数息”一联词义小笺》《李贺诗中的“仙”与“鬼”》《李贺与汉魏南北朝乐府》等。另收录访谈稿
《怀旧录》是日本净土真宗大谷派高僧、日本梵文学南条文雄的回忆录。南条文雄将一生经历分为若干阶段进行回忆。他的经历主要可分为僧兵时代、高仓学寮时代、在越前、神佛混淆大教院时期,在英国留学时期、回国后在日本等。他是在明治维新后作为佛教僧侣和学者被派往英国学习梵文学,因此他个人不同于一般僧侣的独特性在于,他经历的是一个新旧交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支的宗教学约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在世界学术史上是一门新兴学科,方兴未艾。本书即研究宗教学百余年来的发展历史,分为上编“宗教学的历史”和下编“宗教学的体系”。其中既有历史与现状的对照,也有中国与西方的比较,包括对西方宗教学的研究和对中国宗教学的探讨,前后呼应、内外关联,旨在以这些探索和思考来拓展中国
本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稀土佛经的结集及经律论三藏的由来;第二章,中土佛经的汉译与流传;第三章,中文大藏经的汇成之路;第四章,历代汉文大藏经概述;第五章,汉文大藏经的结构体系;第六章,大藏经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影响与塑造;第七章,践行菩萨道,复兴中国文化以及附录:中华汉文大藏经简目。本书通过仔细梳理汉文大藏经在中国传播的历
本书以张王、祠赛社会、祈雨、祠神信仰传播、正祀与淫祀五个个案为例,将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置于唐宋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全面考察祠神活动存在、演变的真实状况,及其复杂的社会、政治与文化背景。在史料分析的基础上,本书检讨并纠正了前人的若干观点,如正祀、淫祀二元对立,商人是祠神信仰传播的主要力量、社首与会首混淆等,将国内外的同类研究
当您的孩子第一次问起“为什么”的时候,他便已经走上了一条永无尽头的探索之路。对世界本质的获得总体性认知的需要,深藏于人类所有宗教的根源。在许多文明中,它都形塑了人类对物理世界的探索欲,即“次终极追问”。对终极问题的求索,与对次终极问题的追问,它们二者的联系可以上溯至人类文明史的渺茫源头。本书的两位作者展开了一幅绵延数万
《金刚经》是大乘佛教般若系的重要经典,自东晋时期鸠摩罗什译出以来,屡经重译,历代注疏研习者无数。在佛教史上,该经可谓流传范围最广、传诵时间*长的经典之一,而且对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乃至中国传统文化都具有重大影响。丁福保的笺注,以鸠摩罗什译本为依据,遇有难解或他人误解之处,即以他种译本参酌,力求领悟经文确解。作者又在书中附录
《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关于禅生命和认知的对话》收入的正是南怀瑾先生与彼得??圣吉等人的访谈对话记录。内容涉及禅宗的修持方法,以及生命科学、认知科学等,问答之间,思想深邃,充满睿智,发人深省。这组颇有深度的跨文化对谈,也凸显了东西文化汇流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