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关于佛学的通俗哲学读物,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佛学的众多概念、智慧,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智慧,解答许多年轻人面临人生问题的困惑和思维迷雾。同时,本书旨在破除对佛学等哲学概念的种种误解与排斥,绕开表面的仪式与符号,结合当下语境以及现代人的普遍困境来了解佛学的精神关切与内在逻辑。本书对佛学的讲解限于哲学概念层
《中国佛教文化史》,南开大学教授孙昌武著。这是一部全面、细致地描述中国佛教文化发展历史、阐发中国佛教文化伟大成就、总结中国佛教文化发展规律的著作,也是迄今为止有关这一题目论述最为全面、说明最为翔实、资料最为丰富的著作。 全书180万字,分三编。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历史被划分为四个时期: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土,至东晋后期
谶纬之学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意义。近年来的谶纬研究更多地是从政治文化史、经学史、文学史等角度切入,探讨谶纬与汉魏六朝乃至隋唐的政治、经学、文学的互动关系,对谶纬本身的基础性研究关照不足。从研究时段上看,往往是立足于某一时代,作静态考察,缺乏对谶纬从兴起到衰亡长时段的通贯性研究。从文献的使用上看
本书在内容上接续前著《铃木大拙说禅》,以日本人的自然观为切入点,深入阐述自然与禅,自然与日本人及禅的相遇,由此产生出意味深长的文化景观。书中介绍了铃木大拙的禅学观及其历史演变,对希望理解日本文化和艺术的背景下禅的概念的人是有价值的。将对禅的热爱和日本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那些方面——俳句、茶道、花道——融为一炉,日本这些具有
这是一部关于吴越地区海神传说展开演变为信仰的研究性民俗学著作。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海洋上升至前所未有的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吴越区域内陆与海岛的海神信仰传说体系,伴随着人们走向海洋、追求海洋经济利益而产生、发展及进一步充实。它的发展、充实又增强了人们认知、开发海洋的勇气和信心。海神信仰伴随着海
《西藏的寺与僧(1940年代)》是一部有关藏学家柳陞祺先生于西藏和平解放前在拉萨实地调查与收集资料后所撰作品的汇编,反映了当时西藏宗教的真实面貌,系国内对1940年代藏传佛教寺院与僧侣情况较早、较全面的系统记述。本书于2010年首次出版发行,2014年再版,本次为第3版修订。本书由2部分组成,一是“西藏宗教”,二是“西
书稿《尊像集成:清康熙北京版藏文初印本插图》是民族文化宫图书馆收藏的清康熙北京雕印藏文《甘珠尔》朱印本(简称“康熙北京版”)插图的图像学研究成果。康熙北京版共107函、1055部,起首为汉、藏、满、蒙四体对照的《御制番藏经序》《请序疏》《覆请序疏》等数篇序疏,是目前所知仅有的康熙北京版《甘珠尔》初印本全藏,具有十分珍贵
本书是围绕“汉代神兽”主题的文集,包含文章12篇,各篇文章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汉代神兽意象,如龙虎、镇墓兽、羊、鹿、猫头鹰等等,它们有的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动物,有的是人们想象中的动物,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梳理其在汉代社会的形象表现(例如画像石、壁画、雕塑等),以及它们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汉人世界观,乃至反映整个汉代的社会意
“黄石作品精选”收录其代表作,视野辽阔,内容丰富,文笔优美,展现了黄石对民俗、神话、历史等学科的研究和探索,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现代民俗学的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书探讨了中国古代社会中关公信仰的产生、演变及道德理想。对历史文献进行辨伪考据,钩稽关公的事迹;综集史书、演义民间传说里有关关公个性、品行的记载,整理关公
全书第一部分为导论,介绍夏鲁寺创建与扩建历史,以及建筑与壁画艺术;第二部分展品图解,分为文献档案,建筑,佛像,唐卡,壁画,法器、夹经板、服饰等类别;第三部分专题研究,包括以下论文:从夏鲁寺东无量宫回廊壁画看布顿对藏式佛塔的贡献,交融与见证:元代夏鲁寺琉璃构件,夏鲁寺元代壁画图像中的汉地名物及其影响,西藏寺院中的八仙: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