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马克斯·韦伯的重要著作,它通过考察基督教的经济伦理观,探讨了宗教文化对于英美等国民族的精神文化气质,以及它们的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由此,韦伯试图回答:近代资本主义为什么仅仅出现在西方,而同时期的东方却呈现出停滞之势。
熊十力一生心无旁骛,潜心著作,成果累累,如果只能选一本书作为其代表作,那只能是《新唯识论》。熊十力曾从学欧阳竟无大师研习佛学。1922年,受梁漱溟等人的举荐,应蔡元培之邀,熊十力聘为北京大学主讲佛家法相唯识的特约讲师。在主讲《唯识学概论》和撰写讲义的过程中,对于佛教唯识学发生怀疑,不断改写旧稿,乃至另起炉灶写成了一部自
由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佛学研究中心主办的《汉语佛学评论(第六辑)》,分为《大乘起信论》研究佛教史研究佛教文献研究三个专题,共收十一篇文章。这些文章涉猎广泛,立论有据,同时亦能吸收各自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基础和开阔的学术视野,符合《汉语佛学评论》的主办宗旨。本书所收论文,既反映了汉语佛学研究的前沿状态
《佛家名相通释》作于1936年夏秋间,次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组出版,本书即据该版本点校。《佛家名相通释》以佛教的名相为条目,以佛学的整体次第为纲领,从唯识学的角度阐发大乘佛学的体系;按照佛学传统疏释名词概念,探究其间的有机关联,又时加按语,用自己的哲学观点阐明佛学的玄奥,使之明白易晓。这是一本学习佛学的极好入门书,也是一部
本研究在国际前沿语言文化交流和语言变迁的理念和方法的启发下,通过深入细致地挖掘各方面和多角度的历史文献,努力呈现中国历史经验,讲好中国叙事,并努力与国际学术界展开对话,取得了初步成果。作者以丰富的史料和严密的论证表明,以圣经中译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后,引发了汉语言表达方式的变化,汉语言文字形式的增加,汉语语法结构的
此书为列国汉学史书系之一。《美国汉学家卫三畏研究》围绕卫三畏的三种社会身份:传教士印刷工、传教士外交官、汉学家的延伸顺序和相关过程中的历史事件,深入阐释卫三畏与晚清中国所发生的各种关系及其历史价或意义,揭示这些阶段中的中美关系目前的因果关系,从而挖掘出近代中美关系的传统因子与文化异同,突出中美文化交流的历史底蕴和现实意
本书系达照法师讲述大乘佛教禅法的文字记录,共分十五讲。书中所说大乘禅法特指汉传佛教的禅修方法,主要涉及禅宗、净土宗、天台宗等宗派,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追根溯源,将印度佛教中的相关内容纳入本书进行讨论,以明禅法源流。禅法并非佛法的全部,必须与佛法体系中的其他内容紧密结合,本书对此具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广引经论,反复强调戒定慧
汉代是我国古代星占学及其理论体系的成熟时期,并成为根深蒂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积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文化。本书基于天人感应思想,以天文星占为视角,通过总结汉代星占学理论体系和系统解析日食、彗星、流星、北斗、云气、五星等主要天象(尤其是异常天象)的星占占验及象征意义,重点探讨天文星占与汉代政治、祭祀礼仪
本书主要探讨唐代佛教学者李通玄的华严思想。其华严思想大致可以划分为:李通玄的判教思想;李通玄的哲学思想,包括其智体论、缘起观、一真法界思想等;李通玄以顿悟思想为基础的解脱论;李通玄的表法思想以及配法观心思想等;*后为李通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章为李通玄的生平简述,第二章为李通玄的判教思想,第三、第四两章都论述了李通玄的
刘一明是清代乾嘉时期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师承北宗法脉,而又对南宗思想有着继承。他以儒入道,对阳明心学有较多吸收。刘一明的教化是其信仰论的功用,也可以说是其信仰论得以传播、发展的途径。刘一明的教化论与其信仰论是紧密联系的,不是在信仰论之外又有一个教化论。本书以刘一明为个案,从教化的视角对其思想进行了研究,虽不一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