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历史文化名人研究方面的大众读物。本书以玄奘西行求学为主线,用讲坛的形式讲述玄奘六十五年坚定信念、执着追求的人生故事。全书共三十一章,第一至五章讲述玄奘的家世源流及十三岁净土寺出家到国内游学,九年历经十四师的经历;第六至十三章讲述玄奘矢志西行,九死一生过大漠、翻越凌山的艰难险境;第十四至十六章讲述玄奘穿越中亚五
作者以“本心”为绝对待,遍为万物实体,不仅主乎吾身,而且遍为万物之主。“本心”不是理智的纯思纯知,而是作为万化之原、万有之基的“仁体”。全书发挥了仁的本体论和仁的宇宙观。作者区分了“本心”与“习心”。前者为永恒绝对之本体,后者是与物相对待的心,乃本心之显现或发用。刚健的本心之显现,有摄聚而成形象的动势,名曰翕;有刚健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汤一介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本土宗教,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纵观中国历史,道家对传统中国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医药卫生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是道教逐渐走向成熟、定型的时
本书系“多识仁波切藏译汉图书书系”系列作品之一。在宗喀巴大师系列著作中,阐释智慧正见的专著共有六部,其中由多识仁波切翻译的这本《菩提道次第略论·止观篇》是宗喀巴大师临终前的著作。书中对前几部中观理论著作的要点作了总结性的论述,对前几部论著中的一些疑点难点,做了决断性的论述。因此,中观学界认为,《菩提道次第略论·止观篇》
《藏传佛教丛谈》是著名藏学家王尧先生有关藏传佛教文化知识的文论集锦。本书于2011年首次出版发行,本次为第2版修订。本书由13篇文章组成,内容涉及吐蕃佛教、藏传佛教文化总论、藏传佛教经典详解、宗喀巴思想历史渊源考述、元朝廷所传西藏秘法考叙、米拉日巴自然雅趣与性瑜伽观揭示等。本书主题鲜明、内容丰富、论述翔实,是一部政治性
本书共分七章,介绍了佛教创立前的社会与宗教背景、原始佛教的创立与传播、原始佛教经典的内容以及大乘佛教的兴起。
“瑞兽”和“祥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吉祥的寓意,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心理和民俗观念,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本书本书采取中英文对照形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瑞兽和祥禽的文化内涵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进程,着重介绍了龙、麒麟、虎、狮、豹、象、鹿、羊、兔、猴等15种瑞兽,以及凤凰
书稿以西宁宗喀大慈宏觉寺为中心,分二十一个章节,介绍了各历史时期宏觉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包括前弘期宗喀大慈宏觉寺的缘起、后弘期宗喀大慈宏觉寺的缘起、后弘期在地势险要的丹斗寺开启、后弘期兴盛地——宗喀大慈宏觉寺、宗喀政权供奉的宗喀大慈宏觉寺、元朝时期的宗喀大慈宏觉寺、明代初期萨迦摄帝师与宏觉寺两位都纲、明代四大法王与
《〔康熙〕玉泉山寺志》三卷,清李芳修,栗引之撰,清康熙木活字印本。卷前附修志捐银之姓名及金额、玉泉山寺图。卷上为:山水、营建、公据、事纪、古迹、禅宗、护法,卷中为词翰、文,卷下为诗。《〔光绪〕玉泉寺志》六卷首一卷续刻补遗一卷,清李元才、陶赓唐修,清释亮山等纂;清释月禅、释圆妙增补。清光绪十一年刻本,清光绪末续刻补遗一卷
福建福清(古称“玉融”)作为黄檗文化的发祥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福清历史上与黄檗相关的文物遗迹、文字资料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面也极为广泛。本书通过近几年田野考古的挖掘发现,仔细分析查找福清与黄檗相关的历史踪迹、摩崖石刻、人文遗址、金石碑刻、古籍文献等史迹,从历史的视野和角度,展示黄檗文化形成的深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