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济宗故里·菏泽佛教文化纵览》为山东佛教宗教文化研究的书。中国佛寺*早出现于汉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文化与印度文化,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为大推进了中国佛教艺术的发展。
辑录金克木先生对佛教典籍及印度哲学、宗教、思想文化乃至语言的思考与阐释。尤其讨论了与佛典相关的诸种问题,如佛教文献的汉译、分类与解题;汉译佛典的文体、翻译与理解,并重点阐释了佛典中公认难读的《楞伽经》和耳熟能详但又难解其妙的《心经》。金先生还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将《存在与虚无》《逻辑实证论》和《心经》汇于一炉,力图打通古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有关《金刚经》的讲课记录。作者依据梁代昭明太子的分法,将《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品(相当于章),然后逐品作了讲解。每一品均以一首偈颂作总结,以阐发自己的心得。 《金刚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它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由姚秦鸠摩罗什于弘始祥译出,问世之后,即在社会上广泛流
《印度密教》为南亚研究丛书之一,作者通过详实的资料、细致的分析,分章节探讨了印度密教的来源、印度教性力派对密教的影响。梳理了密教研究的脉络,在国内外前代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印度密教作了综合、全面的研究。还介绍了《女神薄伽梵往世书》《龟往世书》《火神往世书》等著作,并首次翻译了一些金刚乘悉陀(成就者)的修行诗、双行诗。是
本书以神话形态与文化范式关联为旨归,将繁浩的中国神话(指汉族神话)与希腊神话简约为四大形态:神象形态、秩序形态、归化形态以及字化形态。通过对这四态的平行比较,描绘出一幅两族神话的各别图状,在此基础上上下求溯向上上溯两族神话形态差异的母因,向下下溯两族神话形态与中西文化范式的演绎(根果)关系。
夏先忠,男,土家族,1968年生,湖南省淑浦县人,文学博士,怀化学院中文系副教授。1991年于湘潭大学中文系毕业;1998年于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音韵与方言研究方向毕业,获硕士学位;2009年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汉语语音史研究方向毕业,获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六朝道经用韵研究、湖南怀化汉
《佛教常识答问》是学习佛教知识的通俗读本,了解佛教文化的首要选择。书中对于佛教的源流、佛学的基本内容和态度都作了详细的表述,采用答问的形式,更附以二百余幅精美的彩色图片,把深邃的佛理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出来。佛教大护法赵朴初"小题大做"成就的佛学经典,国内印行迄今已达数十万册,被译成日文、英文、韩文等多国文字,畅销海内外。
本书认为,宗教整合性简直就是社会整合性的*形式,克服了性别差异的整合性构成了一种特殊的宗教类型,神不仅是个人的个性、活力、合乎道德或缺乏道德的秉性以及爱好的需要的理想化,而且很多情况下是个体之间的社会生活形式赋予了宗教观念以内容,收入《论宗教》、《宗教的地位问题》、《1870年以来德国生活与思想的趋向》等精彩论文,极具
本书详细列举了明清交替时期一批在中国的耶稣会士如利玛窦等在中国的经历与影响。本书以藏于里斯本和罗马的大量葡萄牙文原始文献为基础,将视野转为更深层次的中西文化交流层面,将明末清初时西学东渐的历史逐一展开。作者认为,耶稣会士作为西方文明的早期使者,在传播
《驳朱利安》写成于公元421年,是奥古斯丁晚年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奥古斯丁继续与佩拉纠派展开论战,通过反驳朱利安对自己原有著作的曲解,澄清了自己对圣经伦理观的见解,批驳了朱利安善恶二元论的摩尼教色彩的伦理观,详尽地阐发了大公教在善一元论基调下的善恶关系、原罪与救赎、灵与肉、父与子、人与神、生与死、婚姻与独身等涉及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