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戒品》即无著菩萨《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乃全书第四十卷至四十二卷首。分总明持戒、广辨戒相和总结劝学三部分。第二部分为主体,说明菩萨戒相,包含四种重戒和四十余种轻戒。重戒为:一、贪求利养恭敬,自赞或毁他;二、他求财法,悭恪不施;三、忿恼有情,不受谏谢;四、谤大乘法,说相似说。轻戒为
本书的重点是研究卫三畏的学术,也关注他一生的活动(特别是在中国的活动),这些活动是与他的汉学研究密切相关的。本书充分利用卫三畏的传记,将其汉学著述放在他本人和整个时代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尽可能地做到孟子所谓“知人论世”。本书在靠前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卫三畏做过研究的成果基础上实现两方面突破,一是利用前人没有利用或没有充分利
本书是一部珍贵的黑水城汉文佛教文献史料,是研究西夏、宋、辽、金、元朝历史,了解佛教在西夏的传播情况以及西夏的社会面貌,了解西夏文化和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古籍文献资料。本书在参照《大藏经》及其他传世佛教文献基础上,对俄藏黑水城汉文佛教文献进行整理、点校和释录,详细介绍了这些文献的版本信息(文献规、用纸、装帧、写刻印刷等),
本书从儒释道医四个方面,讲解了大乘佛教很主要的经典——《心经》。希望能够普度众生,让更多的人达到快乐的彼岸。对于解除人们面对紧张职场压力,特别像肿瘤患者的思想负担和精神恐惧,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通过用《道德经》解《心经》,用《黄帝内经》解《心经》,可以看到“医、儒、道”之间的关系,看到人与自然界万物的关系,看到生命个体
南怀瑾先生在台北时,曾以如何修证佛法为主题,开设系列讲座,共二十八次。这些讲座的内容,经记录整理,便形成了本书。书中以见(见地)、修(修证)、行(行愿)为重点,以《楞严经》《法华经》《增一阿含经》《起世经》《华严经》《瑜伽师地论》《现观庄严论》《宗镜录》《指月录》《密宗道次第广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等佛典为
本书依据民国25[1936]辛垦书店于上海出版的(苏)卢卡启夫斯基著,谭辅之译等的图书版本为底本影印复制,编入"民国西学要籍汉译文献"的哲学系列。原版本是据日译本《无神论底基础》转译,书前冠:译序。全书包括科学与宗教,宗教底起源,基督教底起源,共3章。
王治心编的《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是我国学者王治心先生的一部重要*作。在这部*作中,作者分六章,叙述了从上古以迄近今中国宗教思想演变的历史。作者特别注重在周秦以后思想上的变迁,在周秦以前所采取的史料,认为比较不可置信的,概不列入;间有引用古书之处,亦以怀疑态度出之。这部*作可以说是我国宗教史研究上的一本奠基性的*作。
大理密教(即所谓阿吒力教)是云南佛教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对于大理密教此前有不同的释读,本书汇集了作者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的十四篇学术论文,在回顾大理密教研究学术史的基础上,根据对大理佛教经典、图像、金石和传世资料的综合研究,在跨地域研究视野下,对大理佛教史料的种类、属性及其所反映的汉地佛教因素进行了全新的、全面
本丛书总体上有以下七个特点。一是八宗兼备,每宗一册。本丛书的主线是纵向勾勒,横向分类,体系清晰,结构完整。二是时空落实,主要体现在宗派与祖庭兼备,既有对宗派的介绍,也有对祖庭的描述,有助于实现时空的定位。三是古今贯通。从渊源讲起,在追溯历史的同时,关注当下的状况,实现了古今的呼应,避免了学术界常见的重古薄今。四是史论结
《宋高僧传》由高僧赞宁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奉敕编纂,端拱元年撰成,后又经重治,至道二年(996)始成定本,集录由唐太宗贞观(627~649)年中至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止,凡343年间之高僧传记。《宋高僧传》凡三十卷,原书之序谓正传533人,附见*0人;实则正传531人,附见125人。全书分为译经、义解、习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