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若望传(第二册)》介绍德国著名的来华传教士、文化交流者汤若望的一生。汤若望学识渊博、不倦于学,热心传道,历经明清交替,为中国的历法、科技与宗教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者魏特从家世、出生、童年、学习、传教活动方面,对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作用予以揭示。同时通过汤若望的相关记载,也展示了明清历史的若干片断。下册主要
《国家教育与宗教基督教教育会与近代中国/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研究系列丛书》讲述了基督教教育是近代以来中西方互动的一面镜子,跨越国家、教育与宗教之间。本书选择近代中国的基督教教育会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晚清民国时期的特定时代背景之下,通过对此代表整个基督教教育界的机构进行透彻的研究,从一个侧面展现在诸多因素不断冲击
本书作者阿利斯特·麦格拉思为牛津大学著名历史学教授。本书他以影响16世纪欧洲的人文主义、经院哲学运动、极端宗教改革运动和罗马天主教等其他宗教意识形态为背景,阐释了“因信称义”、“预定论”、“回到圣经”、“圣礼教义”、“教会教义”等基督教神学思想。 作者以影响16世纪欧洲的人文主义、经院哲学运动、极端宗
《加尔文传:现代西方文化的塑造者》是加尔文的思想传记。加尔文的思想不仅奠定了新教神学的框架,而且塑造了现代西方文化。麦格拉思以其惯有的清晰笔触勾勒出加尔文的生平与思想,特别澄清了加尔文与塞尔维特事件的关系。《加尔文传:现代西方文化的塑造者》着重阐发了加尔文的神学思想,廓清了加尔文主义与加尔文思想的关系,并追溯了加尔文对
太平道是中国道教的早期组织形式之一。谢路军主编的《平乡论道(太平道研究论丛1)》是首届太平道研讨会论文集,共收录国内外学者相关论文十余篇。主题有太平道的信仰特征、思想构成、度亡法科、早期起源和历史影响等问题;还有的学者专门探讨了《太平经》中的文艺美学思想,*关于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批语与解读,“道法自然”与生态文明的关
《丛林所思》记录了作者在佛光山丛林学院担任院长时与老师、学生们朝夕相处间所激发的思想火花,篇篇饱含着对丛林教育事业的热情,句句流露着负担如来家业的心甘情愿,行行提示着菩提路上的无怨无悔,字字充满着对学生的真挚关爱。
以权威资料、专业视角客观叙述佛陀的生平及教义,阐述佛教的精神、佛陀的真实人格;引导读者深思佛陀的言教,迈向光明解脱的大道;鉴往知来,善思未来,让读者循着佛陀的人生轨迹,体会到佛陀住世的本怀,发扬佛陀觉人救世的精神,重新获得观照及成长的力量。
《民族宗教研究(第4辑)》由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主编,全书包括岭南风俗文化、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各大宗教的理论研究和城市少数民族群体研究,对民族宗教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有较强的前瞻性。全书文字延续了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一贯的学术严谨风格,数据扎实可靠,文字深入浅出,案例生动典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可读性。
漫画大师蔡志忠研究佛学多年,对《金刚经》这本佛学经典进行了深入的解析,他自己本人也在实践《金刚经》的过程中深深获益。在这本书中,他以浅显的文字和漫画,为读者解密《金刚经》,告诉读者如何成为身心的主人,进而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道。
书中,漫画大师蔡志忠不仅对《心经》这本佛学经典进行了深入的解析,也提出《心经》的奥妙更多地在于实践中,不知要潜心学习,更要融入到生活中,才能获得身心灵的解放与自由。在这本书中,他以浅显的文字和漫画,为读者解密《心经》,告诉读者“一切因缘生,一切银缘灭”,看淡名与利,不紧不绷,才能获得自在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