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是由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湖北省哲学史学会联合主办的专门研究德国哲学及相关问题的学术性刊物。
医院里本来是最需要身心抚慰的地方,但是我们经常只能得到技术的告知、躯体的干预。当我们置身悬崖、直面生死,忍受了极度的痛苦,却没有关于痛苦的哲学课,也没有关于生死的辅导课,没人告诉你死亡为什么会发生、它的本质是什么,也没人跟你讲苦难是一种穿越、一种超越。最渴望医疗获益时,却必须承担诊疗的高风险;遭遇医疗贫困时,病患越穷越
本书是人文主义地理学家段义孚集中探讨审美的一本著作,生动展示了感觉与美在我们的个人及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美不仅仅是文化的一个侧面,而是居于其核心?既为其驱动力,同时也是其终极目标。本书的探索由个人与其物质世界的关系开始,随后一步一步深化,从对构成审美体验的基本要素(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逐一检视,逐渐
在过去的医疗记录里,多重人格的案例屈指可数,但在当今的社会中,这一病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和流行文化中,人们充满好奇而又困惑万分。多重人格是疾病实体吗?拥有多重人格会怎样?为什么大多数被确诊的患者是女性?定义疾病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在这本融合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和精神病学的跨学科经典著作中,科学思想巨擘、著名科学史
在现实生活中,强调情商已成为一种潮流,情商似乎成为了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一把标尺,然而我们是否应该让情商在人际关系中占据过于显赫的位置呢?或许这值得我们去思考。虽然情商对人际关系关系有帮助,但过度强调,有可能忽略个体情感深度的培养。心理学提醒我们:走上情商主义的道路,是以真实情感的表达与深度关系的交往作为代价的。本书呼
当今社会变化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人陷入焦虑、抑郁以及失眠等诸多身心挑战中,甚至产生各种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该现象也越来越低龄化,一些中学生也开始陷入抑郁、焦虑和失眠,对其健康、学习和未来发展会产生负面影响。这些现象的产生从表层上看是由于神经系统或激素水平出现了问题,而从深层原因上看则因为是心理存在负面的思维、
本书研究中国历史上占据核心地位的经典——《孟子》作为课程与教材的历史。分为五个部分:A.探讨《孟子》作为一本教学语录的“教育性”特点以及其成为私家教材的若干影响因素;B.探讨汉唐时期《孟子》由子升经的过程从而导致教材的形式与内容的变化;C.探讨《孟子》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和学校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及其相配套的教材不断涌现
本书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的背景,审视从传统学术到现代学术的转型;从学人、学科、学术思想、学术方法、学术社团等多维视角呈现中国学术现代转型的面相;宏观梳理与个案分析结合,重点考察图书馆学等现代学科的建立。包括以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的学术转型为考察对象,梳理晚清民国时期现代学人的成长、中国现代学术思想的发展、中国现代学术方法
本书通过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中国传统“和而不同”哲学智慧的结合对文学阐释学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悖论阐释学这一新命题。它梳理文学注释学、普遍阐释学、现象学阐释学、批判阐释学、后现代阐释学等文学阐释学的基本形态,对哈贝马斯的审美规范性阐释学进行批判,对卢曼的差异性交往的文艺理论展开讨论,对赫勒的后现代阐释学进行仔细辨析,
《归藏》史称“殷易”,与《连山》《周易》并称“三易”,在易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长期以来关于《归藏》争议不断,1993年,湖北江陵王家台秦简《归藏》的出土在澄清了部分疑案的同时,也迎来了对新的问题的探索。 本书立足于文献与学术史的梳理,综合运用历史文献学、思想史和哲学史跨学科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学界长期以来关于《归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