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古籍整理,是对《龙门正宗同真教谱》的点校。《龙门正宗同真教谱》为民国王明然督修,民国三十三年(1944)铅印本。此书是在湖北民间发现的一部道教历史谱录类著作,未见其他馆藏或著录,版本珍稀,内容独到,属于孤本类文献。该书分为卷首上、卷首中、卷首下、卷一上、卷一下共五卷,主要包括龙门正宗四修同真教谱序、历代祖师像、目
本书将迈蒙尼德的《迷途指津》置于自然与律法的张力中加以考察。作者致力在迈蒙尼德高度微妙又晦涩的笔法中,从上帝的属性、开端论、神车论、预言和神意等不同主题出发,辨析他游走于哲学与律法间的真正立场。 作者主张,自然概念是理解《迷途指津》的一把钥匙,自然是哲学的替代概念,是迈蒙尼德用于解释世界的运作并暗中拒斥神意及神迹的基石
玄奘法师经典译丛是陕西出版资金资助项目,是将玄奘法师的经典著述、传记等进行英译出版。该丛书包括《大唐西域记》(汉英对照)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汉英对照),对弘扬民族精神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具有重要价值,且提高海外友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尤其是对西安历史与传统的深入理解。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汉英
本书分为六章,分别从佛教“格义”辨析、《道行般若经》历代异译要点比较、《道行般若经》题解、“格义”视域下释“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格义”视域下“五阴”的发展、“格义”视域下“本无”的发展六个方面进行《道行般若经》“格义”研究。
本书对西方现代神话学的几个主要学派(比较神话学、精神分析神话学、神话仪式理论、结构主义神话学、意识形态理论)做了全面而深入的评述,包括各个学派的历史、理论、方法、洞见和缺陷。对每一学派,都着重介绍其中一到两个关键性人物的学说,并结合其特定的社会和历史语境,对其理论进行阐述和批评。书中结合具体的理论,对众多广为人知的西方
作者从思想史的角度探讨了佛教禅学在印度的思想历程。本书分为两编,第一编说外道禅,第二编说小乘禅。其关注点是前佛教时代有代表性的宗教家之冥坐主张,涉及了从印度吠陀经典、奥义书到印度小乘佛教的祖师禅行法。
道教服饰制度,肇始于南朝刘宋,源出世俗礼制,结合宗教需要,定立服制仪轨。于外,旨在分别箓位高低、修行次第、宗法门派、信仰归属;于内,象征道化万物的宗教理想、与道合真的信仰追求、抱元守一的形神混融、归根复命的修炼法门。 本书在研究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宗教学、历史学、服装学以及美术学、图像学、符号学等研究方法,从
本书以文字校勘、词语训诂、句子训诂、偈颂训诂为经,以广义语义场理论七要素为纬,对《五灯会元》做了全面的训诂研究,是寻求训诂学新思路、正确理解禅宗典籍的新成果。主要研究包括33处校勘,57处词语训诂,36处句子训话,11条偈颂训诂。校勘研究部分在广义语义场理论的统摄下按照校勘四法的顺序递次校勘,训诂研究部分着力从语言习惯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为指导,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征引参考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学科领域的材料,系统梳理西周巫文化形态的演化过程,深入总结西周巫文化演变的基本规律,深刻揭示西周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具体呈现华夏文化“内圣外王”“天人合一”“礼乐秩序”“学在官府”等等单元结构,充分阐发了巫文化对中华文明的重
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为弘扬翻译精神,促进中外文明互学互鉴,郑重推出“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该文库有着明确的追求:展现中华翻译家的经典译文,塑造中华翻译家的精神形象,深化翻译之本质的认识。该文库为开放性文库,入选对象系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的翻译家,每位翻译家独立成卷。本书是“中华翻译家代表性译文库”之一,所选翻